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我的父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视窗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教育·人物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走通天路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3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地产新闻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T01版:新尚
 第T02版:走近大牌
 第T03版:品牌专题
 第T04版:名表风尚
 第T05版:表情之旅
 第T06版:男士部落
 第T07版:冰享夏日
 第T08版:热门场地
 第T09版:创意主张
 第T10版:扮靓报告
 第T11版:都市唱响
 第T12版:城市品质
 第T13版:现场表情
 第T14版:资讯柜台
 第T15版:信息橱窗
 第T16版:明星秀场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克思译名考

徐觉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众多思潮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最终抉择,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然而,马克思英名的传入则要早得多,译法也不尽一致。1899年2月,在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月刊第121期上,连载了英国资产阶级社会学家颉德所著的《社会的进化》一书,译名为《大同学》(由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在该文中,人们首次了解到世界上有位著名的“百工领袖”——“英人马克思”。时过两个月,在同一篇文章的续篇中,当介绍“近世学派,有讲求安民新学(即指社会主义)之一派”时,其代表人物的译名却变成了“马客偲”。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位伟人及其事业的陌生。

  1902年9月,梁启超化名“中国之新民”,在改良派的《新民丛报》18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进化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的论文,其中说明“谓今日社会之弊,在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伏”这一理论,是属“麦喀士之社会主义”。这个“麦喀士”无疑又是一种新的译法,且在文中屡次出现。1903年,仅我们看到的就有3种译法。一是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我国第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译著《近世社会主义》(日本人福井准造著,赵必振译),这本书的第二编在介绍德意志之社会主义时,提到了“加陆·马陆科斯”;二是由中国达识社翻译、《浙江潮》编辑所出版发行的日本幸德秋水所著的《社会主义神髓》一书,这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译法:“马尔克斯”;三是《浙江潮》第8期刊载的署名“大我”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在第三篇“新社会主义”中,共产主义创始人之一被译作“埋蛤司”。过了3年,资产阶级革命派政论家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2、3号上连载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最早介绍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要点,但他用的译名是“卡尔·马尔克”。在同年同刊上发表的吴仲遥的《社会主义论》中,又称马克思谓“玛鲁珂士”。上述不同译名的出现,估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译者对外语语音掌握程度的差异,及在Karl Marx的发音上带有浓厚的地方口音所致。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种译名被许多进步报纸和书刊广泛采用,触怒了反动当局。一次,北洋军阀的头目在一份刊物上看见介绍有关社会主义思潮的时文,其中有“马尔格时”的译名,于是就发了一道“内阁令”,叫警察厅凡是遇见有“马尔格时”字样的书籍就没收。当时,一个警官问:“‘马尔格时’和‘马克思’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厅长回答:“一个名是4个字,一个名是3个字,你难道不明白吗?”从此,在北京的报刊杂志上有关“马尔格时”的文字虽然不露面了,但“马克思”的学说继续盛行。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反动政府的愚蠢查禁,却为统一马克思的中译名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1919年起,具有影响的《新青年》杂志开始用“马克思”这个译名了。然而,这并不是说以后就没有再用过其他译名。例如,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李汉俊翻译的《马克思资本论入门》中,用的都是“马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