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我的父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视窗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教育·人物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走通天路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3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地产新闻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T01版:新尚
 第T02版:走近大牌
 第T03版:品牌专题
 第T04版:名表风尚
 第T05版:表情之旅
 第T06版:男士部落
 第T07版:冰享夏日
 第T08版:热门场地
 第T09版:创意主张
 第T10版:扮靓报告
 第T11版:都市唱响
 第T12版:城市品质
 第T13版:现场表情
 第T14版:资讯柜台
 第T15版:信息橱窗
 第T16版:明星秀场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蚕豆

王鸣光


  如今冬天也可以吃到蚕豆。不过那属于超市里的冷冻食品,品种大多是日本豆,形状扁而宽,大端一头的结子,已成浓眉般一弯黑色,吃起来要吐壳,只能算聊胜于无。

  这里要说的吃蚕豆,是指本地新鲜蚕豆。本地蚕豆特点是嫩而糯,荚壳丰腴多汁,剥时有水分溅出。剥开后只见两粒豆小巧玲珑,匀称地躺在白色的丝绒般的荚壳里,仿佛懒洋洋地在沉睡。豆色通体淡绿,有光泽,宛如翡翠。大端的一条结子,绿中带鹅黄,绵软婀娜,弯如新月。

  清明前后,第一批蚕豆上市。然而非本地豆,称之为客豆。一般三节,皮厚实,入口有些老。上海本地豆姗姗而来,出现在端阳前后。有谚语道:“五月端阳吃枇杷,新芦箬粽角叉叉(指粽子有多角),油煎黄鱼吃点茶淘饭,咸菜屑同烧蚕豆沙。”此时豆极嫩,熟后酥成泥,咸菜切成碎末,同为羹,是乡村的时令菜。如今上海一些本帮饭店也常有此菜。

  上海本地人种蚕豆,往往在河坡、路旁、宅后,总之是边角之处。种后也不管,让它自生自灭,所以有“懒人种豆”一说,产量不高,却符合当下绿色食品的要求。蚕豆成熟期大约半个月左右。而前一段豆过嫩,形态瘦弱细小,不仅没有嚼头,而且微微有点涩嘴;而后一段则有几分老态,往往在一盆蚕豆中,遭遇几颗豆皮硬的,于是像吃到一颗霉变花生米那样,顿时意兴阑珊。因此吃本地蚕豆,掐头去尾,最佳时期不过四五天。

  这时的蚕豆,出路就是清炒。豆剥开后,怕一不小心老去,不洗,立即下锅。翻炒之后,见蚕豆中间微有开裂,便放水,加盖,滚一滚,然后掀盖,加盐、加糖,再撒下葱花。起锅后,只见一片淡绿上面,葱花点点。盛在青花盘子里,是一幅青山绿水般的画面。

  这样的蚕豆,嫩、糯、香、鲜。壳也嫩,与豆浑然一体,可以连壳带肉一起吃下去。两者之间略有些差异是:豆壳嫩中带点韧,而豆则舌一抿,就绵软成泥。这样的蚕豆,下饭就有点暴殄天物,佐酒最相宜。黄昏时分,临窗而坐,受一阵晚风,听一段蝉唱,看蔷薇已谢、石榴正红,抿一口醇醇的老酒,吃一颗鲜嫩蚕豆。虽然身在喧嚣都市,心中却有一片“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的风景。

  这样的蚕豆,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时序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当“逢熟吃熟”如同陈年古话、时蔬已成四季常有时,上海本地蚕豆不惜生命短促,花开花谢仍以自然为律。今日这般青葱,明天或许已垂老。再次相逢,倏忽一年光阴。这么一想,眼前一盆本地蚕豆,顿时化作粒粒珍珠,令人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