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我的父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视窗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教育·人物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走通天路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3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地产新闻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T01版:新尚
 第T02版:走近大牌
 第T03版:品牌专题
 第T04版:名表风尚
 第T05版:表情之旅
 第T06版:男士部落
 第T07版:冰享夏日
 第T08版:热门场地
 第T09版:创意主张
 第T10版:扮靓报告
 第T11版:都市唱响
 第T12版:城市品质
 第T13版:现场表情
 第T14版:资讯柜台
 第T15版:信息橱窗
 第T16版:明星秀场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量阅读中汲取灵感 论述不依赖艰深理论
美最红非主流经济学家考恩

袁原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见图)是媒体新宠。他出书、写评论、开博客,从文化经济学视角分析经济现象。与学术界主流不同,考恩的经济学论著中罕见枯燥的数据和艰深的理论,主要是对社会的观察与分析。正因为秉持非主流方法论,考恩一举成名,成为当下美国最炙手可热的明星经济学家。

  博客上榜成名

  考恩的“成名作”当属博客“非主流革命”,这是他与同事亚历克斯·塔巴洛克合作8年的心血。美国经济研究所5月公布的“排行榜”上,“非主流革命”在全美最受经济学家欢迎的博客中名列第二。另一项在线调查显示,在众多经济学博客中,“非主流革命”吸引了最多眼球。

  考恩与塔巴洛克在2003年开设博客时,以经济学为主题的博客寥寥无几。两人自1990年开始多次合作论文,曾经合著过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目前都执教于乔治·梅森大学。

  与考恩的专业经济学研究相比,“非主流革命”刊登的简短博文不过是冰山一角。自从1989年任教乔治·梅森大学以来,他已出版专业书籍15本,发表学术论文60篇。美国经济学研究所调查显示,在最受学术界欢迎的60岁以下经济学家排名中,今年49岁的考恩排名16,落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5个位次。

  考恩今年1月出版的电子书《大滞胀》广受好评,两度跻身《纽约时报》最畅销电子书。在这部作品中,考恩回顾发达国家近3个世纪的发展历史,试图从中探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考恩认为,发达国家经济在过去300多年里持续增长,受益于“唾手可得的果实”推动,即便宜得近乎免费的土地资源、技术进步和有待教育的年轻农村人口。然而,随着上述优势消失殆尽,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已经走到尽头,这才是导致危机的真正原因。

  《纽约时报》专栏作者戴维·布鲁克斯说,这是“今年以来讨论最多的非小说类作品”。考恩将《大滞胀》的成功归结于业界的低期待。当初决定用电子书形式出版,因为1.5万字的内容著文太长、出书太短。考恩甚至认为,因为碍于情面,企鹅出版集团下属公司才愿意出版。

  对于自己日渐增长的名望,考恩不以为意。他认为,今天的自己与3岁时的差别并不大。

  少年时代的考恩棋艺过人,15岁时曾参加国际象棋新泽西公开赛,是当时最年轻的选手。他在同一时期开始大量阅读社会科学著作,哲学是他的最爱。16岁之前,考恩已经获得国际象棋等级分2350,这相当于国际象棋大师的水平,名列全美前100名。不久之后,考恩却因同一个原因放弃象棋和哲学,即缺乏稳定性且收入微薄。

  与此同时,考恩继续阅读经济学著作。不到19岁时,他已经在学术期刊成功发表两篇作品。申请修读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时,考恩的论文获《政治经济学期刊》和《美国经济评论》两本顶级学术刊物刊载。

  “那些论文观点奇特,却获顶级刊物登载,”他回忆,“这多少让我相信,总有我的一席之地。”当被美国《经济周刊》记者问到3岁时的性格时,考恩说:“读好多书。”

  阅读能力过人

  认识考恩的人都惊讶于他的阅读能力,别人不过刚刚扫完标题,他已经读完了一整页。在考恩的非主流经济学家生活中,涉猎广泛题材的海量阅读必不可少。

  从美国华盛顿到巴西圣保罗出差一个多星期,考恩为旅程准备了27本书。办完登机手续之后,他已经读完其中一部分。

  考恩对图书取舍有道。他大肆购买,也大量抛弃图书。他坚持“不必通读”是读书第一原则。只要不喜欢,他会随时停止阅读并随手把书扔掉。他经常将成堆的新书遗弃在候机大厅或咖啡厅等公共场所,称这是一种“解放”。

  遇上心仪的书籍,考恩反复阅读,甚至重复购买。考恩在登机前买了1000多页的《编码宝典》,尽管他以前读过也买过这本科幻小说。他说,小说能让自己放慢阅读速度,可以少带几本其它的书,节约行李空间。

  在博客中,考恩不仅发表经济主题的文章,也充当书评人角色。他的海量阅读赢得读者信任。来访者纷纷在考恩的博客上留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流行音乐到纽约中餐馆,请他推荐值得阅读的书籍。

  文化结合经济

  自从20世界90年代以来,考恩发表的经济学著作大都与文化相关。谈到经济与艺术,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金钱的介入要么毁了艺术,要么降低了艺术品味。考恩却认为,经济的介入往往令艺术重获生机。

  与学术界倚重数学模型推演的研究方法不同,考恩从海量阅读中汲取灵感,在写作中探索经济问题。“我写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他说,“是想搞清楚问题,那些困扰我的问题。” 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