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石 王镫令 |
上海最漂亮的银杏大道,我以为在闵行的东川路。人行道上双排的高大银杏,从交大南大门往华东师大南大门排去,一直向着东方延伸,望不到头。最有意思的是华师大,他们似乎对银杏情有独钟,进入南大门又开辟了一大片银杏林。 然而,更吸引我的是银杏林中巨大的大师石,它长10.8米,高3.2米,重110吨。大师石南面刻着“大师”二字,北面刻着长达256字的《闵行校区勒石铭》。“大师”二字,是与《勒石铭》同样由右往左读,如果按照从左往右的阅读习惯,则是“师大”。不过,同学们都喜欢称它为“大师石”,他们欢喜从右往左读。这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希望师大有大师,师大出大师。这是一种期待,一种向往,一种激励。 许多同学在大师石前用手机拍照,四年级的毕业生则戴着学士帽摄影留念。我问两位金融系的学生:勒石铭什么意思?有点尴尬,答不出来,勉强地说:一种鼓励吧。我又问一位高大的男同学,他大胆地说:一道风景,闵行校区的风景。体育系二年级的。又问历史系两位女同学:为什么叫“勒石铭”呢?“勒石”什么意思?大四了,答不出来,脸红了,说对不起。不想多问 了,最后考了一位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到华师大研读一年了。他说:“勒石”可能有典故吧。我于是告诉同学们:“勒石”不是什么典故,“勒”可以解释为强制,如勒索、勒令;也可以解释为雕刻,这里是雕刻的意思。雕刻在石头上的格言,称之为“勒石铭”。不难,一说出来,同学们便恍然大悟了。金融系、历史系、体育系的学生说不出还可以原谅,中文系博士生说不上来,恐怕差劲了一点,因为“勒石”不算冷僻。所以,我想,取名“大师石”,愿望极其美好,但那路程也是极其艰难的。做学问是踏踏实实的事情,基本功不扎实,将来难有大作为。 《闵行校区勒石铭》是华师大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教授执笔的,写得非常好。不少中外学者很欣赏中文的四字短语,以为那是汉语表达的精华,批评今之学者不甚会用。刘教授就用64个四字短语,构成《勒石铭》的全篇,含义隽永,节奏明快,恰到好处。他谈新校区的位置:“昔我择基,松江之浦;今我辟庠,申江之浒。”把普陀校区和闵行校区都近江边的特点,用四四16个字表达了。他谈华师大的历史传承也是四四16个字:“溯厥渊源,曰华曰夏;绍彼名黉,扬其风雅。” 黉者学校也。光华大学、大夏大学都是沪上名校,后来合并而为华东师大,今天要发扬它们的风雅,创造新的辉煌。我这里只说了四八32字,全文256字,其深刻含义,值得学习,值得研究。刘教授很谦虚,《勒石铭》上没有刻上他的名字,只写着:华东师范大学立。这样也好,同学们在拍照的同时,不妨去研究一下,考证一下,探索一下老师的治学功力,分析一下自己的学习状况,那是很有趣味,也是很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