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5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辛亥百年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15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6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05版: 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本版新闻列表
   2011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安

顾土


  保安也是个现代的产物,他们的前身叫门房、传达室、保卫处、门岗、门卫、看大门的,我小的时候还称他们为看门老头儿。因为那时的门卫都是一把年纪的男性。我遇见的看门老头儿里有两位印象最为深刻,一位是我家住的那所大院的门房,当时给他定的级别是行政16级,他1934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长征,因为膝下有10个子女,老伴没工作,所以家境贫寒,每次见到我都是一脸慈祥,老想从兜里掏点什么送给我,但在兜里掏了半天什么也没掏出来,只好把笑容改为爽朗的笑声了。还有一位是我读中学时看守学校大门的门房,曾在日本庆应大学留学,一级教师,但不知为什么,在我上学的时候,他坚决拒绝教书,只看大门,每晚守着学校。我用日语问候他,他却叫我快点离校回家。

  自从诞生保安以后,仅制服颜色就换了数次,最早类似军服,后来又向警服靠拢,直到最后定为延续至今的灰色。或许是因为质地的原因,保安的服装难得有笔挺的时候,老是歪歪扭扭,尤其是住宅区门口的保安,似乎连站也懒得站直。

  住宅区的保安,如今最多,几乎遍布城镇的各个角落,可我总觉得他们形同虚设。过去住宅区的传达室,对单位宿舍的人了如指掌,一看就知道谁是陌生人;现在的保安却未必,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新的搬进来、旧的迁走了,是常态,谁也不认识谁。我居住的社区还发了一张出入证,更是如同废纸,从未看见哪个保安敢于要求居民亮证的。人人都认定他们属于花钱雇来的,所以个个对他们颐指气使。一次,有一对夫妻非要将车停在路口,堵在路上,保安终于感觉自己理直气壮了,跑过去制止,我听见那对儿夫妻插着腰大喊:我们是本地人,你是外地人,就是叫来警察,我也不怕你!

  媒体上不断爆出哪个社区的房门被撬了,哪户人家被盗了,哪辆车被砸了,然后居民就告保安不作为。话虽说很有道理,因为保护社区安全是保安的职责所在,但任谁心里都明白这是强人所难。他们尽责了,你嫌他们烦,他们放任了,你又说他们不作为,总之是两难。在住宅区围上铁栅栏,然后在门口站几个保安,似乎也是我们的特有景致。有一位德国朋友过来游览,又分不清制服的差异,老是追问我为什么处处都是门岗?

  在我多年的居住记忆里,只见过保安盘查过一个企图混入的小贩,但是,当小贩说话的时候,那位保安居然听出了乡音,原来他们两个的家乡相距不到30华里。

  在澳门,我也见过一位车库的保安。我和同伴上前问路,他告诉我们具体方位后还叮嘱说,这种地方可以看,但不能久留。“我和太太在澳门20年,就是因为从不去这种地方,所以如今已经存下一大笔钱,养了3个孩子,全家非常幸福!”这样的保安,估计我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