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间体察历史风云 陈增爵 |
《那些伤过痛过的往事》这本书,通过极具个人私密性的家书,袒露历史的原生态。那些文字绝大部分出自女性笔下,它琐碎、委婉,日常生活的甘苦被编织在忧伤的思念里。思绪,萦回在战乱、治理交替之际的颠沛岁月中,那是一份阴柔的酸楚,然而坚韧。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书的副题是“1946-1956中国最后一个秀才家庭的千封家书”。这半个多世纪前的书信留存至今,无疑具有民间史料的档案价值。家书往来者是丈夫鲁望岩与妻子周仲玙。12岁考出秀才的鲁望岩,是中国科举制末年的晚清时代文人,后又相继在清华、北大求学,毕业后在北大任教英语。才华出众的他因此获得北大女学生周仲玙的爱慕。这对师生婚恋的许可者,最终倒是周仲玙的母亲钟镜芙。 钟镜芙出自书香门第,却是投身辛亥革命的女军人,她曾被黄兴任命主持安排武昌起义烈士遗孤子弟学校“忠斋院”的工作。因母亲钟镜芙这位具有传奇经历巾帼女子的言传身教,周仲玙参加了“五四运动”,亲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袁世凯称帝和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风云。 独自带着五个子女在江西的周仲玙,给只身在上海的鲁望岩写信,其文字似乎在求助无门的焦躁中备受煎熬,情感的诉求往往缠绕着家常琐事的枝枝蔓蔓。夫妇长达十年分离期间,妻子对丈夫的思念,蕴含在数落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絮絮叨叨中:有为抚养子女,被迫放弃教职、操劳家事的无奈;有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儿,不听管教的烦恼;有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物价飞涨,家用入不敷出的辛酸;有因丈夫移情别恋、夫妇感情面临破裂的忧怨;有共和国成立后成为人民教师,业务能力获得社会肯定的欣喜……家书的书写者,还有子女。不论正值青春年华,抑或懵懂初识世事,他们都用各具个性,甚至杂有错别字的语句,向父亲讲述着自身十年间的敏锐感受——那是从旧社会的腐朽没落到新时代的欣欣向荣。 品味着这篇幅长短不一的封封家书,国民党政权为何土崩瓦解、共产党为何获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原因,一目了然。封封家书,同样不加掩饰地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后,土改、肃反、抗美援朝、思想改造运动、农业合作化、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反胡风等等历次运动,如何强烈影响着鲁望岩与周仲玙全家成员,以及引发他们当年的种种情感潋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