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捧月子母盘 刘英杰 |
|
中秋临近,在老城区藏友李先生处无意发现一组小瓷三彩七星盘,细审之竟正合良辰美景,说起来这一盘、一瓶、七盏与赏月品茗还有些渊源和故事。 渊源之一:器型及寓意。这组唐代巩县窑三彩七星盘,一盘一瓶七盏共九件,盘直径34厘米,盏直径约5cm,瓶高26厘米,釉色完整,包浆完好,盘为外釉,盏为内釉,瓶内外均上釉,一瓶七盏在圆盘之上组成了“七星捧月”而又恰似一轮圆月,极为珍贵。“七星捧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膜拜,无论是天文景观的直观表达或是炼丹术士的升仙臆想,众“星”捧“月”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古代窑工就把这种寓意如同神仙瑞兽、祈福童子等意象一般加以创造延伸,从而质朴而形象地表现在瓷器造型上。据笔者了解,“七星捧月”固定称谓是七星盘,一般有一盘、一瓶、七盏九件;如果盏的数目低于七,就不能用七星盘的称呼,而改称子母盘。该器型在哥窑、定窑中均有标本,河南巩县窑较为多见,可见影响范围之广泛。古人无论是品茗还是饮酒,团团围坐,一巡斟过,各人自持,圆月立缺,而明月映照;二巡斟满,高朋畅谈,壶自圆润,而盏中盈盈;三巡已过,豪情满怀,推杯换盏,自此杯盘别过。如此设计,可谓匠心独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阴阳盈亏的哲学在此映现,极为巧妙。 渊源之二,七星盘的用途。巩县窑创烧于隋代,多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主烧白瓷,兼三彩。器型多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可见巩县窑三彩并非我们所熟知的三彩陪葬器,而主要是生活用品。这件三彩七星盘用途究竟是什么?几位藏友探讨后,一说茶具,另一说酒具,姑且不论,无论品茗或饮酒,均与赏月有莫大关联。汉代即有赏月的记载,而到唐代达到极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咏月名句。巧合的是,饮茶也由唐开始普及,且有煮饮“团茶”的习俗,“团茶”也被称为“月团”,中秋之夜,“团茶”代表着团圆。良辰美景,赏月品茗,正入佳境之时。据说唐人多半醉半醒间吟唱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里的七碗茶,当然不能牵强比附七星盘,但七星盘茶具确实有所宗。唐人陆羽《茶经》详述二十八种茶具,除去生火、藏陈、清洁、水具等,煮茶用具有鍑和交床两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六种,盐具包括鹾簋、揭两种,饮茶用具则包括碗和札两种。单从盏的造型来看,确实有点像南方一带功夫茶的茶具。工夫茶虽起源于宋代,却是唐代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作为品茗的专用茶具,宋承唐制,有所损益,由繁入简,由粗趋精,经历了古朴、富丽、淡雅三个阶段。 这组唐代巩县窑三彩以其古朴却不乏精致的造型作为茶具或有可能,因为彼时正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时代,如此精美的七星盘正是一个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