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5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辛亥百年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15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6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2版: 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本版新闻列表
2011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久性创伤
——“9·11”十周年之际读马特森新闻漫画
金建楚

■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袭,共致2603人遇难
■ 反战母亲辛迪曾一度扎营克劳福德农场抗议,对此布什不解:“为什么战死士兵的妈妈怪我?”
■ 伊拉克:政局稳定尚无时间表
■ 美国撤不撤军,伊拉克政局都将不能稳定
■ 美军将士阵亡日:截至2009年9月1日,美军在伊战中至少死亡4337人
■ 本-拉登曾总是通过录音或录像呼吁进行所谓的“圣战”
■ 阿富汗战争,已成为美国又一场赢不了、拖不起的战争
■ “9·11”刺在背部,它是美国人至今挥之不去的痛
■ 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搜集公民电话记录以查找恐怖分子,此事引起轩然大波
■ 扔过来的更多鞋子,总结布什对伊拉克功过
■ 美军在伊拉克村子哈迪塞杀死24名平民,国际社会对此强烈愤慨
■ 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每月耗资120亿美元,美国大兵就像在走长征

  “我们看见了城市中冒出来的浓烟……”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楼双子星座遭恐怖袭击而坍塌,当时距地球上空402公里的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也从难以想象的角度目睹了自己国家“伤口上的滚滚浓烟”。

  “9·11”恐怖袭击事件,既是美国遭受的灾难,也是对世界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的严重破坏和挑衅,在此之后,美国政府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但10年过去了,不仅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死伤惨重、两国政局乱象一片,且恐怖主义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安全正构成更为严重的威胁,全球反恐已“越反越恐”。对此,各国漫画家们用自己的画笔及时记录和定格着这段历史。特别是美国漫画家罗伯特·约翰·马特森,以美国反恐为背景而刊发在《圣路易斯邮报》《纽约观察》及《纽约客》等报章上的很多新闻漫画,在读者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9·11”事件10周年之时重温他的漫画,可能会令我们对世界政治形势感到深深的忧虑,同时也记取:全球反恐,任重而道远。

  漫画家马特森,经常是在康涅狄格州自己寓所的地下工作室里以“温和的嘲弄”和“少许的调侃”来“炮制”作品的。由于是位“新闻从业人员”,马特森认为自己的角色正好介于作家与艺术家之间,把握“两极世界”,画漫画于是就成为了一种怪诞和有趣的职业。既对新闻事件敏锐反应、把握得当,亦能得心应手地通过作品来反映世界“发生了什么”,马特森几十年来的创作总是激情澎湃,画作源源不断。仅就这10年来他画出的不少漫画来看,“9·11”、“伊拉克战争”等显然是几个关键词。这里刊出的几幅漫画,颇具点“震撼力”,像“‘9·11’刺在背部”、“美军将士阵亡” 等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内涵。还有那幅“反战母亲”辛迪在前美国总统布什克劳福德农场抗议美国的战争政策的漫画,反映了美国人民的反战呼声,它背后的故事一波多折。除此之外,他对世界和美国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也用画作及时向公众作出了反应。题材涵盖美国大选、贫富差距、生态环境、联合国改革等。限于版面,这里难以一一刊出。总之,马特森这些漫画皆能较好地对新闻事实作有益的补充,这对表达其的观点、向读者传递相关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他作品中反映的“深刻洞察”和“机趣诙谐”,也是人们能够感知的,这令其漫画独特的“评论价值”得到了提升。   金建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