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5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辛亥百年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15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6版:求职/招生培训
   2011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获奖是独行长路上一杯烫酒
——本报记者今专访备受争议的茅盾文学奖“状元”张炜
乐梦融

■ 张炜 图TP

  作家张炜耗费22年写就的长达450万字的系列作品《你在高原》日前以最高票数摘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已知的中国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在此之前,张炜就以此作品获得了《亚洲周刊》2010年“世界华文十大小说”、第九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十余个奖项。但针对该书的质疑始终存在:到底有多少人,包括茅奖评委,能耐下心来读完这部“巨著”?获奖后刻意“冷却”的张炜时至今日方接受本报记者电子邮件采访,把荣誉比作漫长而孤独的文学长途上一杯滚烫的酒。

  百年长梦 行走之书

  1988年,32岁的张炜开始创作《你在高原》,至定稿出版,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前20年,他一边游历,一边创作;后2年,小说进行最后修订、定稿。整个过程正如张炜书中所言——“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

  与其他系列多卷小说不太一样,在张炜看来,《你在高原》系列小说是同一些主人公、同一个大故事下的长卷,因此写作时需要处理无数的细部问题,整合起来颇耗心力。谈到如此艰难之作的写作缘起,他说:“当时我已经完成了《古船》等长篇小说,在积累艺术经验的同时,也积累了更大的创作欲望,再加上个人复杂的经历和长长的阅读史,都需要有一次更饱满、更淋漓尽致的表达——回首来时路,仿佛回到了一场激越的、慷慨澎湃的大梦之中。这部长卷写了100年的历史,也就是从辛亥革命一直写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接近今天,笔墨也就越重越浓。它不仅是一个反思过去,追忆过往的回忆性作品,更多是一个全面展现当下中国的作品。”

  张炜本人与评论界不约而同将《你在高原》定义为“行走之书”,他表示:“一是书里写了各式各样‘在路上’的人,像学术泰斗、知识分子、流浪艺术家、打工者等等。还有就是作者的写作状态:我也在不停地跋涉,去了国内外好多地方,尽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比对、思考,把视野放大。”

  呕心沥血 追求大美

  在张炜“一路走、一路写”的途中,像茅盾文学奖这样的重要奖项,像一杯酒:“作者在文学的漫长路上,有时难免寒冷、沮丧,这时给他一杯滚烫的酒,可能会驱走些许疲惫,带来一点温暖。但若没有这杯酒,他还是要赶路。即便喝酒,也不要喝醉,喝醉了就走不了远路。”

  张炜获奖后,网上出现了一些争论其作品长度的声音。对此,他回应道:“大与小是两种美,它们是不可取代的,自然也不必将二者对立。好的短诗,可能比一大车平庸作品还有价值,但无论一件玉雕多么美,毕竟是把玩在手掌里的东西,而长城却矗立在大地山川之上,蜿蜒而去,长达万里——当然我绝不是说《你在高原》具备了长城的气势,可这毕竟是我最沉重最复杂的心血。”

  张炜也从未担心大部巨著缺乏耐心的读者:“读者不问,问者不读。读书人埋头读书,陷入情景不能自拔,哪有时间东张西望问来问去?而专事询问的人,基本上不会好好读书。当然了,作为一个写作者,要将各种质疑看作社会的进步,因为有声总比无声好。《你在高原》用了2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写成,既然如此,读者也完全没有必要强求一口气读完,他可以慢慢读,如果感觉不好,就把它扔掉,阅读是自愿的、自由的。”

  作品质量 无关载体

  在上世纪90年代,张炜的作品曾风靡一时,近20年过去了,年轻读者把更多关注焦点转到了流行文学,对此,他十分坦然:“都说文学属于青春,青春就完美无缺吗?我看到的事实却是:最有深度的青年人几乎完全不读流行快餐读物,他们总是躲开这些泡沫,不让其沾到身上,而在努力汲取一个时期或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精神营养,即便在精神上患了‘流行性感冒’,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大半还是会自愈的。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属于有阅历的人。”

  如何看待如今的网络文学?张炜提出了“不以载体论英雄”的观点:“不能简单地把网络文学和纸质文学去对立,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刻在瓦片上、印在纸上、流动在荧屏上、雕在木头上、写在墙上,都不影响它的质量。最终还是要看作品的优劣,严格讲没有什么‘网络文学’,而只有‘文学’,我们不要问载体,而只要问品质。”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