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文森的抗战纪实文学 司马小萌 |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8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80周年。中国共产党资深的文化工作者、统战工作者,著名作家和外交家司马文森,在当年抗战最激烈的最后9年里,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抗战文学作品。其中反映我国南方国统区,如上海、广州、南京、桂林等城市以及广东、广西两省军民抗日的纪实文学作品,就多达100万字。从不同视角,反映了南中国战场在这个悲剧而英雄的抗战烽烟中的事件与众生。 自全面抗战爆发,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东、桂林文化界救亡协会担任重要工作,并在中共南方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直接领导下,经历了四年的军旅生活,包括四战区、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抗日游击区。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写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素材。他在《粤北散记·题记》中写道:“我觉得我们这次的抗战,其意义非常重大。在这件大事中,每一片断、每一细节的记录,只要它是真实的,都足以作为历史纪念碑的珍贵材料。”他认为:悲剧的与英雄的,交织成抗战时代;许多英雄的事迹没有被全国各大报纸写文章捧过,却在民众的口中彼此传递着。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让这些有血有肉的东西流失,即令是一些零碎的记录也好。 抱着这样的想法,司马文森写作从不稍辍,他以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角,从1937年至1946年,创作了近400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其中纪实文学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 司马文森的报告文学、散文、战地作品,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创作方式,在战时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至今仍成为文学史上有价值的战时报告文学中的名篇之一,对促进我国文学运动的不断向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些作品中,有描绘1937年“八一三”后上海街头情景的《上海三月记》,有表现上海军民奋起反抗侵略的《保家乡》《砍不断的头》;有揭露日寇在南京疯狂大屠杀的《血泪话金陵》;有记录1938年4月10日日寇对广州没有设防的人口密集区进行灭绝人道的狂轰滥炸的《仇恨的种子》和《六月的羊城》;反映广东、广西两省军民抗战的作品,在书中占了很大篇幅。有颂扬南中国前线抗战士兵的作品:《一个英雄的经历》《马》《吹号手》《少年队》等。士兵们用热血灌溉过的地方,将永远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光辉;有颂扬勇敢投身抗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作品:《尚仲衣教授》、《战工第八十三队》等。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以纯洁而崇高的灵魂,面向着祖国的独立与解放;还有颂扬人民大众的英勇和抗战决心,如:《乡村自卫团》《蠢货》《东江一少年》《花开时节》等。司马文森以淳朴生动的笔触,歌颂了南中国抗日战线的士兵与民众,用血和肉创造出来的悲壮的抗战史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心。 由于年代久远,“文革”又经历浩劫,司马文森的抗战文学专著均已绝版。经过司马文森的几个女儿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广泛搜集,司马文森抗战纪实文学作品选《南线》,即将出版发行,这是一本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珍贵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