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幼儿写什么 程逸汝 |
每两年一度的上海作协第8届幼儿文学评奖又在青浦文学营举办,评委中最年轻的年逾半百,此外几乎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靠近90岁的。为了繁荣发展幼儿文学,他们全力以赴,不辞劳瘁,夜以继日地细读文本,切磋研讨,令我为之心动。 青浦文学营地处青浦的金泽镇,临近风光靓丽的淀山湖,环境幽静,恰如世外桃源。上海作协领导历来坚持为作家办实事,让评委一人一房。我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读书、静思的好时光。想起自己从小喜欢文学,长大后也参与幼儿文学的创作,而今作为评委,天赐良机,大饱眼福,短短3天内,阅读了初选的单篇及图书。之后,掩卷沉思,颇感失望。我与评委们一拍即合的共识是:近年来幼儿文学创作是否每况愈下?主要反映在“三多三少”:出版的幼儿读物汇编的多,原创的少;创作队伍“老面孔”多,“新面孔”少;作者年龄层次老年的多,青年的少。 幼儿文学是专门提供给学龄前的幼儿与学初儿童阅读的作品,从童谣到童诗,从童话到生活故事,配上精美的彩图,成为亲近的母子同读,文学的启蒙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幼儿文学理应求异创新,与时俱进,然而,呈现在眼前的不少作品是上世纪90年代,乃至更早时期作品的汇编本。尽管汇编本中的部分作品当年曾风光一时,如今给幼儿阅读也有益无害,但是,从繁荣发展幼儿文学而言,“汇编本”的创新价值远不能与“原创本”相提并论。 评委中有多年从事幼儿教育的专家,她们对幼儿文学能否适合、吸引幼儿听读,有得天独厚的敏感性,那些过多融入成人语言、过于传统的作品,很难激发幼儿听读的兴趣。比如拟人体童话,小猪也好,小狗也好,倘若可以相互替代,随意更换,便会失去动物自身的特性。如此陈旧的模式化创作,怎能适应当代幼儿文学与时俱进的需求? 创新,幼儿文学必须创新。创新之美就美在富于个性,千人千面,万人万形。那套新近原创的《甜心小米》故事系列丛书就受到评委们一致赞誉: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浅显含情;情节着意创新……写出了小米从出生到学前、学初成长的历程,可谓当代“爱的教育”读物。其中,“结婚和生孩子”等拓宽了幼儿生活领域,突破了幼儿文学历来的“禁区”,为幼儿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启迪和例证。 显然,追求幼儿文学创新的作家,才可能各领千秋,独树一帜,以焕发幼儿文学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