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改名就能解放思想? 完颜平 |
南京在申办2012年中国航海日活动主办权的几个城市中脱颖而出。据悉,届时南京将举办一系列活动,重头戏包括将“鼓楼广场”改名为“郑和广场”,并安置郑和铜像。尽管目前这“仅仅是专家提议”,但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近年来,改地名的事着实不少,有的要把“石家庄”改名为“正定”,有的要把“骆马湖”改为“上马湖”,有的要把“西湖路”改为“徐君猷路”。对改地名的事,笔者以为,好还是不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一概而论、绝对化。有些地方改了地名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文化效应,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人们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当然,也有不太成功的,如有的地方将历史悠久的古州(如徽州)以名山更名,反而使原有的文化韵味失色。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更改地名更是十分敏感,包括建议者也可能考虑到这一点,因而想出了一条看似搬得上台面的理由:“因为南京人相对还比较保守,而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重新命名鼓楼广场,以推进南京的思想解放。” 这样的说辞有点匪夷所思,难道将百姓叫了80多年的鼓楼广场改名为“郑和广场”,南京就不再流连“桨声灯影”,而“拥抱长江,奔向大海”?南京鼓楼广场因明朝鼓楼建于此而得名。如果改成“郑和广场”,由鼓楼而形成的历史、文化、人脉是不是也要随之而改?城市改名可以说涉及多方面,必须充分论证,听取群众意见。在专家学者的意见备受重视的情况下,专家们更要用好自己的“话语权”。 光明日报 (完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