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上海好心人节”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新民楼市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30版:阳光天地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4版: 体育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11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乒坛昔日繁荣辉煌,如今却在青少年人才培养等方面遭遇瓶颈——
外地孩子不能打 本地孩子不愿打

陶邢莹

■ 将来有一天,小许昕、小王励勤或许会从这些孩子中诞生 陶邢莹 摄

  如果没有乒超,或许一些人会以为,出了20多位乒乓世界冠军的上海乒乓依旧叱咤风云。当这一赛季的乒超谢幕,人们却听不到与上海有关的消息。几乎所有学校、街道、社区都有乒乓桌,但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上海乒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关心上海乒乓的企业家少之又少、教练资源稀缺、上海小孩不愿走专业道路……

  男乒的“搬迁”

  上海打乒乓的人不计其数,但关心乒乓的人少之又少。

  上海市乒协办公室主任刘志娟告诉记者,全市一年有20多场业余赛事,其中最大的两项比赛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和联通杯,每个赛事每年有约1.5万人参与,普及面不小。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效益的问题,联通杯举办了5届之后就停办了,亦没有其他企业接手。而仅凭一年一次的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怎能满足全市乒乓球爱好者一年的需求。

  红双喜对乒乓球的支持和赞助,持之以恒,可除此之外,鲜有其他上海企业家愿意掏钱搞乒乓活动。

  于是,上海男乒在经历圣雪绒、冠生园赞助之后,本赛季只能同锦州银行合并,将主场设在了辽宁。正因如此,问及上海市民关于上海男乒的消息,鲜有人知晓。

  教练的心思

  赞助乒乓的人少,教乒乓的人更少。站在上海曹燕华乒乓学校4000平方米的训练馆里,副校长陈宝熙叹了一口气:“最担忧的是教练人才的流失。我们是民办学校,13名教练只有1人进的是国家编制,其余全都是外地招聘来的。”

  面对现实,如今的体育专业高校毕业生,择业首选是公务员,其次是学校体育教师,第三是体校。按陈校长的话来说,除非是想在曹乒好好干一番事业的,才留守在这里。

  进不了编制,教练们的工资、福利自然不能同普通教师相比,而他们平日里的工作量,却是普通教师的双倍,因为除了训练,放学后他们还是孩子们的“生活老师”。

  72岁高龄的吴福林曾是镇江乒校校长、国家队教练秦志戬的启蒙教练,如今担任曹乒副校长。他坦言,新教练进来,首先要先经过他手把手的培训和指导,即便年轻教师成熟了,也要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毕竟,在外面当乒乓私教,一个月赚1万元不是难事。

  苗苗的烦恼

  外地孩子打不上比赛,本地孩子不愿进专业队,这是曹乒的另一个烦恼。

  近些年上海市青少年比赛的规则调整,使得曹乒的生源比例也相应调整。以往团体赛,允许3名上海孩子加2名外地孩子组队,如今变成了4+1。为此,曹乒开设了乒乓实验班,该班级全部都是本地生源,整个学校的本地生源和外地生源呈五五开。

  减少招募外地生,曹乒无奈忍痛割爱。“好的苗子在这里训练四五年后,到了能参加比赛的年纪,却只能坐冷板凳、排队等机会比赛,不就荒废了吗?”陈校长双眉紧锁,“而上海孩子到了能进专业队的年纪时,家长却都不乐意了,在高校和体校两条路之间,大多选择前者。”

  为了吸引上海孩子打乒乓,乒乓实验班组建了最优秀的文化课师资力量,“正因如此,上海家长才放心送孩子来打乒乓。”陈校长说,“但五年级实验班里已有三四个孩子有能力进专业队,却一个都不愿进。”而1997年出生的黑龙江孩子石铭禹,曾在全国U17擂台赛扬名,因为长期无法解决户口和编制问题,结果被北京队挖了过去。

  这不仅是曹乒的无奈,也是孩子和家长们的无奈。

  未来的希望

  在全国,乒乓联赛除了乒超,还有甲级和乙级共6级联赛,每一级还分A到D四个等级,即便上海乒乓近些年困难不少,但上海乒乓苗苗的参与面却很广。

  上海东方绿舟训练基地在今年暑期举办了训练营,上海队主教练席敏杰从各区县二三线队伍的苗子里,特地挑了8个1998到2000年龄段的孩子,这在市队历史上尚属首次。

  而在曹乒,每周一次乒校内部的联赛、每月一次的市体校和曹乒的大循环比赛,仍热热闹闹地开展着。每天,江苏孩子郭浩的奶奶,都会在边上看孙子训练,她特地在宝山租了房子常年陪孙子。像郭浩那样全家怀揣乒乓梦想的外地孩子,在曹乒有很多。而那些上海孩子,都将许昕当作偶像,每天享受着乒乓的快乐。吴校长保持着他的乐观,“总有一天,小许昕、小王励勤会从这些孩子中诞生的!”   本报记者 陶邢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