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上海好心人节”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新民楼市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理财·银行保险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30版:阳光天地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职场方圆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上海闲话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资讯生活·旅游
   2011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残联援疆工作组夜以继日工作,收效显著——
患儿能走会说让大家很欣慰

孙云


  “每逢佳节倍思亲。”然而,在刚过去的中秋节和重要民族节日肉孜节中,上海残联援疆工作组的成员们却无暇思亲,已一个月没休息的他们,在节日里照旧每天要忙到凌晨一二时才能休息,连和家人电话叙家常的时间也抽不出,只能发条短信聊解相思。他们希望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在9月底结束首轮工作回沪前,尽量为喀什的残疾人多办点事。

  马不停蹄连轴转

  8月18日晚10时,上海残联援疆工作组抵达喀什。为确保次日的援疆项目启动仪式顺利举行,来不及洗掉脸上的尘土,大家就直接到会场组装设备,忙到凌晨2时才回驻地休息。

  让当地残联工作人员吃惊的是,这样的情况后来竟成为上海同志的工作常态。首批成员完成任务后部分已返回上海,现在还有四人在当地负责聋儿康复、脑瘫儿童康复和康复人才培训。组长李泽萍抽空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从那天开始,他们至今没休息过一天,他们每天8时许到晚上8时之间接诊,简单晚餐后,开始个别指导当地的康复工作者,讨论安排下一步工作。因为看到当地情况与上海存在不小差距,他们恨不得把一天掰成两天用。在5000米高原上普遍出现头晕耳鸣反应时,大家仍坚持工作。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变黑瘦了。

  患儿母亲展眉头

  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下,尽管援疆组成员不多,效果却很明显。

  截至9月16日,工作组已接诊脑瘫儿童80余人,收治20人,根据刚进行的中期评估,康复训练有效率达到100%;为喀什残疾人康复中心的20名维族孩子配发调试助听器并开展康复语训;在巴楚、莎车、泽普、叶城四县筛查四五十个聋儿,为其中适合佩戴助听器的15人赠送助听器;结合上海方法和当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80余名当地工作人员开展培训。

  在枯燥的数字之外,一个个鲜活事例更让当地人感到惊喜。

  不久前,一名来自农村的维族妇女怀抱8个月大的脑瘫儿子找到工作组。李泽萍接诊后,建议他们留下来接受免费治疗,可是,母亲却因为无法支付自己在喀什的生活开销而却步。

  看到母子俩的窘境,工作组的四个医生纷纷找来食品,凑了500元交给他们。如今,孩子已开始接受训练,母亲也舒展了眉头。

  其他孩子也都有了进步:有的从不会走路变得可以站起来迈出三五步,有的从不会坐、爬不能抬头变成可以用双手撑起上半身以及转动头部,有的从只能打手势交流变为可以发出简单音节,当地的训练师们也学会了更加科学地开展康复训练。看到这么多变化,当地人对即将到来的分别依依不舍,也希望第二批工作组迅速跟进。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