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长三角/ 专版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时尚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现代家居
 第B2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3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4版:新智
 第B25版:E生活
 第B26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7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8版:E生活/家电生活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维也纳感受莫扎特

曹正文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又被冠之为“音乐之都”,因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等著名音乐家,都在这里创作了不朽的乐曲,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因此,我们在维也纳街头领略其建筑之美、装饰之美的同时,导游还专门带我们去瞻仰了这些音乐大师的雕像,施特劳斯的雕像是金色的,贝多芬的雕像是黑铜色的,莫扎特的雕像是白色的,这些大音乐家神态自如,目光中饱含沉思。他们背后则是绿树、白云、蓝天,象征着其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万古长青。

  在这个音乐之都的商业街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礼品店,其中最多的便是音乐家的头像,尤其让我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莫扎特。莫扎特的雕像从小到大,竟然有十几种之多,有乳白色的石膏像,还有彩色雕像。走进水晶店,有莫扎特像的挂件;走过食品店,巧克力外包装上也是莫扎特;漫步文具店,莫扎特圆珠笔、莫扎特铅笔盒、莫扎特书签、莫扎特笔记本、莫扎特小钢琴、莫扎特剪纸刀……莫扎特成了维也纳的艺术灵魂。

  当晚,我们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观看了一场以莫扎特乐曲为主的音乐会。这个歌剧院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原名皇家宫廷剧院,装潢富丽堂皇,拱形门窗,青铜雕像。屋顶上的吊灯则金碧辉煌。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紫红色的幕布慢慢拉开了,大型的乐队,帅气的指挥,一个又一个演员用美声演唱歌曲,有女声独唱、男声独唱、男女声二重唱,还有长笛演奏,每一曲目结束,掌声如雷。那场面虽不如我见识过的悉尼歌剧院、莫斯科大剧院、斯德斯尔摩歌剧院场面那么壮阔,但这里享受的是一种更为雅致精美的情调。两个多小时让我陶醉其中。庄严的乐曲让人心态平和且意气风发。维也纳真是一个迷人的音乐世界。

  我坐在观众席间,不由想起莫扎特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莫扎特于1756年生于奥地利萨尔兹堡,他3岁时就显露音乐才能,4岁弹钢琴,5岁作曲,6岁拉小提琴,8岁时居然创作了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他11岁又写出了第一部歌剧,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特异的音乐天赋,让其父看到了机会,6岁的莫扎特就随父周游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佛罗伦萨、罗马、阿姆斯特丹等许多城市,莫扎特每到一个城市,他的音乐表演立即引起轰动,在维也纳,他还被请进王宫表演。十年中,莫扎特有机会接触到意大利、法国歌剧与德国乐器,他用优美的旋律、轻灵的乐感、细腻的感情流露抒发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让无数观众为之倾倒。但同时频繁的演出与奔波给他健康带来了隐患。

  16岁的莫扎特返回故乡,由于不满雇佣关系,他前往维也纳定居,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之路。才华横溢的莫扎特具备任性、不拘小节、花钱如流水、酗酒等陋习,艰辛的创作、无休止的演出和穷困的生活最终损害了他的健康,这位天才音乐家在35岁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留下的75部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在节奏轻快明朗的圆舞曲中,我步出歌剧院,回头看大厅内莫扎特的英俊肖像,这位音乐大师留给人们一个年轻的面容,正如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