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长三角/ 专版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时尚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现代家居
 第B2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3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4版:新智
 第B25版:E生活
 第B26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7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8版:E生活/家电生活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险资悄悄增仓情况浮出水面
保险理财资金成为加仓主力

许超声


  向来被市场视为“先知先觉”的保险资金,近日又有逢低捡货的消息传来。近日,随着10家公司公告可转债转股情况的陆续披露,一些超级大盘股前十大股东增仓情况浮出水面,其中一个较显著的特征是,保险理财资金成为加仓主力。

  不约而同增仓大盘股

  据统计,10月10日、11日两天,共有10家公司披露三季度可转债转股情况,其中9家为沪市公司。由于A股市场持续调整,不少可转债转股价高于正股价,因此绝大部分可转债并未选择转股。比如,石化转债于8月24日起进入转股期,截至9月30日,累计仅2410张石化转债转为股票,未转股的石化转债占发行总量的99.999%。主要原因在于,石化转债的转股价为9.5元,而中国石化最新股价仅6.86元,可转债持有人显然不具备转股动力。

  不过,不少与转股公告同步的截至三季度的前十大股东名单,却显露出弱市背景下机构资金的进退轨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的公告显示,第三季度保险资金不约而同进行了增仓。比如,中国人寿保险分红产品在三季度增持中国石化1000万股,对工商银行更是重兵出击,中国平安人寿保险产品在第三季度增持1.18亿股,安邦财产保险产品增持1442.17万股,中国人寿保险理财产品增持3500万股。此外,中国人寿保险旗下两款产品在三季度分别增持中国银行1837.89万股和1800万股。

  早在二季度就已增仓

  事实上,保险机构二季度就已增仓,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险资直接入市持股市值达到5206.97亿元,虽然比第一季度减少6.71%,但若剔除中国人寿集团所持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深发展A这两个因素,保险机构2011年第二季度持股市值为1450.51亿元,比第一季度增加50.84亿元,增加幅度为3.63%。

  此外,在二季度中,保险机构通过定向增发方式也持有了大量蓝筹大盘股,如中信证券,第二季度保险机构的持股市值为1355.14亿元,比第一季度增加57.33亿元,增加幅度为4.42%,也表现为增仓状态。剔除中国人寿、中信证券、深发展A后,保险机构2011年第二季度共计持股1845712.56万股,比2011年第一季度增加212194.61万股,增加幅度为12.99%。

  或可以视为抄底迹象

  近年来,社保和险资素以精准的“抄底”、“逃顶”而闻名,因此其一举一动颇受市场关注。那么,最近险资的悄悄增仓超级大盘股是否“抄底”行为?事实是,熬过今年的苦夏,大盘又迎凉秋。在物价仍处高位、经济下滑再度确立、欧美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阴霾笼罩下,大盘创出14个月以来新低。不过,经过前期大幅调整,目前整体估值已经到达阶段性底部,目前A股静态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这已经与2008年的估值水平基本趋同了,单从估值角度看,市场已经具备一定吸引力了。从这个角度出发看,险资显然有“抄底”迹象。

  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保险资金踏准市场节奏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保险机构对市场趋势的把握相对精准;另一方面,保险机构是基金的上游客户,其买卖基金,将会撬动更多市场资金流入或流出;更关键的是,保险资金本身拥有的“弹药”就有足够威力,其资金流向还具有“一呼天下应”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或引发机构和散户跟风操作。因而,保险资金的动向值得关注。

  本报记者 许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