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长三角/ 专版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时尚
 第B10版:时尚/城市玩家
 第B11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2版:时尚/男士部落
 第B13版:时尚/美容扮靓
 第B14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5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现代家居
 第B2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23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24版:新智
 第B25版:E生活
 第B26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7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8版:E生活/家电生活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10号线追尾事故暴露轨交发展隐忧——
成熟人才紧缺又频遭挖角

潘高峰 孙钟炬


  上海“9·27”轨交10号线追尾事故,暴露出轨道交通一线成熟管理人才紧缺的隐忧。地铁一线员工不但平均年龄小、工龄短,还频遭外省市挖角,人员流失不容忽视;一线调度员、驾驶员因为缺少“动真格”的应急演练,实战应变能力严重不足……这一切,成为轨道交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在日前的年末视察中指出:轨交运行的人力资源难以适应轨交跨越式发展的矛盾必须解决。他们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在留住人才的同时,加大培养后备人才队伍的力度。

    直接原因

  调度员“忘掉”一列车

  据申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一线调度员在遭遇系统失电改为手动后,应急经验不足,竟将一辆列车彻底忘在了轨道上,最终导致两车追尾。

  “我们一线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工龄普遍在3年以内,而一个调度员成熟起来至少需要5年。”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在发展轨道交通,挖角现象非常严重。“上海轨交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目前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二,我们一些成熟的调度人员频频遭遇杭州、苏州、深圳等城市挖角,一半以上的技术骨干流失。”

  人才紧缺,轨交里程数却跨越式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11条线路,总长约425公里,队伍的整体素质被摊薄、稀释。“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线路,我们很多司机上岗半年到一年,就不得不独立操作列车。可以说,我们的培训力度应对正常状况是没有问题的,但碰上紧急状况,就很容易出问题。”

  加大投入

  人力配置应留余量

  对于管理部门坦陈的事实,委员们普遍感到忧虑。市政协委员褚以琳认为,公共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政府部门必须加大投入,吸引和留住人才,同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宜有1/3的备率,使员工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轮训的机会。市政协委员林尚立建议,应当建立轨交运营问题的内部发现机制,通过运行中暴露的小毛病,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安全措施。“要激发每位调度员、机车司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纠错补漏的主体力量,对运行中暴露的较大问题进行定期会诊。” 

  长期从事航空安全工作的李丰华委员指出,波音、空客等飞机制造商每次事故后及时总结,并立即将处置方式写入使用条例;航空公司则确保飞行员熟悉每个条款。这对于刚刚迎来长足发展的我国地铁行业,应该同样适用。

  首席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孙钟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