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沪党员工作室”之光联起村民心 ——看青浦徐泾光联村如何发挥来沪党员作用搞好社会管理 王卫新 钱俊毅 许明 |
本报记者 王卫新 钱俊毅 许明 【记者手记】 光联村有这么多来沪人员居住、生活、工作,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对光联村党支部村委会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他们主动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要求他们带头树立文明新风,维护社区安定,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影响并带动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同乡努力向善。来沪党员也把自己看作村里的主人,并在党支部的帮助下成立了来沪党员工作室,义务巡逻,听取意见,转达诉求……为本村社会治安的好转,为全村环境面貌的改变,为本地村民和来沪人员的矛盾化解、和谐相处做出了贡献。 光联村这种让来沪党员自我管理并在来沪人员中发挥作用的模式和做法,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种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建立联系和服务群众机制的一种很好的尝试,对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地方很有启发作用,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驱车从报社出发,上延安路高架,转G50,一路西行,约半个小时就到了地处城乡结合部、虹桥开发区周边的青浦区徐泾镇光联村。 村里外地来沪人员有1万多,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远远超过本地户籍的1600多人。走进光联村,人口严重倒挂的这串数字着实让我们有些“吃惊”。 随着人口的急剧涌入和膨胀,前几年村里“膨胀”起来的还有垃圾、偷盗、打架和黑作坊……面对这个困局,村党支部一班人想到了来沪人员中的共产党员,通过他们的协助做好社会管理工作。 “现在环境漂亮多了,治安事件少多了!”村支书潘雪明底气十足,“伲此地‘来沪党员工作室’天天夜里灯光锃亮,联起了新老光联人的心,大家觉着温馨、安定。” 第一道光 乐业安居,工作室的灯光让人心向往 晚上7时,光联新苑大门口,6平方米的值班岗亭里,“来沪党员工作室”的灯准时亮了。墙上的值班表上,我们看到了两次来光联采访时遇到的郑东杰、任文友、丁艳辉、李加显、李业忠等人的名字。从星期一至星期日,每晚7时到11时,谁接待调解,谁巡逻查夜,值班表写得明明白白。 “我们的手机号码全都公布出来了,要让村里的人随时找得到我们,叫得应我们。”郑东杰,来自安徽,工作室的带头人。他说,2008年村里只有7名来沪党员亮明身份,现在已经有35个了。 翻开桌上厚厚的来访登记本,“找工作”“租房子”的诉求占了一大半。老郑讲,外来人员到上海,最怕的就是“无所事事”“脚底没根”,“我们得想办法让他们乐业安居。”记得一个姓刘的四川人,自打被公司辞退后,在家闲了2个多月,孩子上学又急等着钱用,于是每天借酒浇愁,一喝醉就砸东西,老婆气得都不想跟他过下去了。“后来,我们让他去物业干水电工,不过有个条件——不许再醉酒生事,如今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 还有,游手好闲的安徽“小黄毛”成天惹是生非,自打来沪党员帮他在饭馆里找了个厨师的活后,嘴上的脏话没了,头发染黑了,现在还找到学校进修…… 有事做还得有“安乐窝”。在光联村,来沪人员大多租住在本地村民家,可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当初矛盾是天天发生。一些来沪人员在租住的房子里吵吵闹闹,乱扔垃圾,房东一赶他们,又赖着不肯走,为这事三天两头有人吵架。于是,来沪党员当起了“和事老”。“在租客这儿,我们是同乡,劝他们将心比心,承诺文明居住;在房东这儿,我们是党员,做担保,给人家赔礼道歉,上门打扫卫生。”郑东杰说,“大家讲理讲情,解开了心里的疙瘩。如今你帮我照顾孩子,我帮你修修补补,新老光联人都快成一家子了。” 第二道光 巡逻守护,手电筒的光让人心安定 晚上近9时,带班的王绪高和邵长伯一起开始了第二轮的巡逻,我们匆匆赶上几步,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在村里走个三四圈,一圈1公里多路,巡逻一次要1个多小时。”借着手电筒光,老王、老邵不停地四下扫视。 “伲此地以前脏乱差,有了他们,伲心里安定多了。”正坐在家门口的许阿妹老人向我们细数起了来沪党员们的“不容易”:为管住乱停车,来沪党员有时整夜忙碌,甚至守到天亮,候着车主劝说他们守规矩;为管住乱设摊,来沪党员一面在街上“严防死守”,一面也为摊主生计着想,替他们找到落脚之处;为管住地下作坊,来沪党员不顾威胁恐吓,坚决清除小广告,还挨家挨户登记租客信息,反复提醒房东把好第一道关…… “以前我们碰到啥事都要报警,现在来沪党员事事做榜样,处处冲在前,村里的报警数在徐泾从最高变成了最低。” 第三道光 下情上达,点亮的路灯让人心舒畅 深夜10时许,我们转了一圈又回到“来沪党员工作室”。此刻,值班人员仍没歇着,正你一言我一语,沟通着村里的“大事情”。 老郑说,光联村原先的基础设施是按户籍人口配置的,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后,就不够用了,“有时一幢3层楼的民宅,租给了15户人家居住,自来水龙头不够用,电压不足空调打不开……这些问题不解决,来沪人员和本地村民就要相互埋怨,一言不和,就得惹出大麻烦。” 为了让新老光联人都住得安乐,来沪党员一头走家串户收集信息。哪里没路灯、哪里用电用气用水难……一一记在本上;一头将情况及时告知村委会,并和村干部四处联系,找到相关单位及时排忧解难。 “这两年,光联村在点亮路灯等基础设施上就投入了2000万元。看到路灯亮了,水电煤够用了……来沪人员和本地村民就更相信政府,相信党,咱就更能团结他们一起管理好共同的‘家’。”话到此处,郑东杰脸上写满欣慰。 “入秋了,天凉了,能不能办个平民浴室,解决大家的洗澡问题。”“这个月一定要在沟通会上向村里提出来。”当我们起身离去时,小亭里的讨论依旧热热乎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