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后,22岁的本科生刘嘉忆谦虚淡然—— 只是解决了数学逻辑中的一个问题 吕剑波 |
|
特派记者 吕剑波 一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理逻辑学猜想,2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研究者都未能解开,然而,它却被一个来自中国的本科生给破解了。 这个本科生究竟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一个人才,又该如何因材施教呢? 记者眼中的他——不太爱说话 刘嘉忆,本名刘路,22岁,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大四学生。他瘦瘦高高的,架着一副眼镜,不太爱说话。 由于成功破解了国际上20多年无人解决的“西塔潘猜想”,刘嘉忆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推荐,请予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消息传开,刘嘉忆原本平静的生活顿时“热闹”了起来:每天他都会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访请求。“电话都打爆了,正常的学习都受到了影响。” 谈到自己的成果,刘嘉忆谦虚淡然:“我只是解决了数学逻辑中的一个问题,有些媒体报道太夸张了。我只不过比别人运气好了点而已。” 目前,中南大学已经决定录取刘嘉忆为硕博连读的研究生,手续正在办理过程中。而谈到自己将来的打算,刘嘉忆却有另一番计划:“我的研究兴趣现在仍是数理逻辑领域。我正在进行留学申请,希望能申请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者以色列希伯莱大学2012年秋季入学读研。不过我也可能会在国内继续读研。” 中南大学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颜兴中表示,刘嘉忆才22岁,很年轻,未来的研究之路还很长,不能给他太多压力。说到未来,“当然更欢迎他学成归来能到中南大学数学院来工作。” 生活中,刘嘉忆也是一个很低调的人。让人惊讶的是,这个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的学生,平时的数学成绩并不拔尖。 “可能是因为我比较马虎吧,解题过程太潦草了,所以总拿不到分。”刘嘉忆说。 老师眼中的他—— “我并不意外” 刘嘉忆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说法,也得到了他高中数学老师宫福婧的证实。 “他的表达能力远不如他的思考能力。”宫福婧说,“这一点从每次考试的试卷上都能体现出来。他绝对可以把这道题做对并得出正确结果,但对其中的步骤往往极尽省略,跳跃性很强。别的同学需好几步推算得出的结果,他一步就到位了。” 这样的应试习惯让刘嘉忆没少吃亏。“高考答案都是按步骤给分,他这样的简略做法只能导致他得分偏少。”宫福婧说,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嘉忆的高考分数。 “当时他在我们高三(9)班只能算一个中等偏上的学生,成绩并不突出。”刘嘉忆高中的班主任田巨坤回忆,在田老师的印象中,刘嘉忆“腼腆、内向,单纯而又执著”。 “他对数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田巨坤说,“他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并不意外。” 而在刘嘉忆的另一位高中数学老师佟伟东眼里,他的成功来得早了一些,而且也有偶然的因素。“他破解的数学难题本来只是数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小课题,之所以多年无人破解,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用传统方式方法去思考,从正面入手;而他只是换了一个角度而已。” 父母眼中的他——内向有主见 刘嘉忆的父亲在大连一家国企工作,母亲则在一家企业任工程师。在他们眼里,刘嘉忆是个内向却很有主见的孩子。 “这两天我们也联系不上他,他的手机总是关机。”刘爸爸说,“这孩子从小就内向,他要是不想说话,你怎么问他也不会吱声。孩子在家时,我们父子沟通就很少。初二时发现他对数学很感兴趣,周末把房门一关,就闷在屋里做题,带他出去玩都不愿去。” 这次破解难题,刘嘉忆之前从未跟家里提起过。“直到获得荣誉才和家里说,之前投稿等过程只字未提。”刘妈妈说。 刘嘉忆本名刘路,是妈妈给起的。这次发表论文使用的名字是刘嘉忆,就想顺便将名字给改了。刘爸爸觉得,儿子有些不成熟,根本没考虑自己已经成年不能改名的规定。刘爸爸说:“他从小就是这个脾气,认准的事,喜欢做的事,就会一直做下去,谁也劝不动。其实我并不看好他一直走数学这条路,毕竟就业面太窄,而且现在取得的成绩根本说明不了什么。这条路起步出自他的兴趣,但并不看好他能走到头。做父母的不指望孩子一定出人头地,只希望他多注意身体,出入平安,有空多跟同学出去玩玩。” 教授眼中的他——“罕见的惊喜” 发现刘嘉忆的过程,颇有一些戏剧性。 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数理逻辑专家丁德成教授回忆,他最早和刘嘉忆接触,是通过电子邮件。 今年3月,刘嘉忆曾给丁德成发过一封邮件,信里并没有过多地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情况,只是请教了丁德成有关考研的问题。“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本名叫刘路,因为邮件的署名是刘嘉忆,这孩子挺有意思的,我看他邮箱用户名叫‘6+1’,刚好和他的名字谐音。” “今年4月底,我又收到了一封关于刘嘉忆的邮件,这次是《符号逻辑杂志》的主编、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教授、逻辑学家邓尼斯·汉斯杰弗德发来的,说有个中国学生给他们投稿,内容是破解‘西塔潘猜想’的。我一看名字,竟然是刘嘉忆。”丁德成说,“《符号逻辑杂志》是业内相当权威的杂志,他们想请中国同仁帮忙跟刘路取得联系。” 正好5月份浙师大有场相关的学术大会,于是会务组就把刘嘉忆请到了会场,接受一群专家面对面的考验。 丁德成记得,刘嘉忆当时讲了近一个小时。“很不错。在场的相关领域的教授都判断,这个学生的论文不是在胡扯。”丁德成马上给杂志回话,不久,《符号逻辑杂志》的审稿者在仔细推敲了刘嘉忆的论文后,在今年6月宣布这名年轻人破解了“西塔潘猜想”。 今年7月初,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振挺教授专程拜访丁德成教授,与他探讨一些数学问题。丁德成很兴奋地告诉侯振挺:“你们中南大学出了个好学生!”侯振挺听后,立即拨通了数学院主管学生的副书记陈海波教授的电话,然而查遍了数学学院学生档案,也没查到叫刘嘉忆的学生。 纳闷、疑惑之后,侯教授给刘嘉忆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很快收到回信,这才发现,原来刘路就是刘嘉忆。侯振挺当即决定收刘嘉忆为徒。“从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一个大三的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做出这个达到博士水平的论文,可以用百万分之一来形容,是罕见的惊喜。” (本报长沙今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