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焦点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理财·财市解析
 第A26版:股市分析
 第A27版:法治视窗
 第A28版:彩票看点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新民楼市
 第B11版:新民楼市
 第B12版:新民楼市
 第B14版: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
 第B16版:新民楼市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
 第B20版:新民楼市
 第B21版:生活之友
 第B22版:生活之友/欢乐亲子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5版:生活之友/时尚乐活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公众服务
 第B29版:好吃周刊
 第B30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31版:好吃/美食点击
 第B32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3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34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35版:好吃/美食专列
 第B36版:好吃/美食大观
2011年1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位上海好心人说“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自扫门前雪”,扫除我们的冷漠

周正


  34岁的上海人潘跃昀在开车赴宴的路上,碰到遭土方车碾轧的一个4岁小女孩。小女孩的父亲在这场车祸中丧生,她的右脚血肉模糊。潘跃昀毫不犹豫地带上小女孩,辗转两个医院,奔波近20公里,耗费4个小时,还垫付了数千元医药费。有人问他怕不怕被赖上,他说,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联想到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潘跃昀的行为让我们感到道德的温情,给这个冬天带来许多的暖意,也让我们明白,道德是个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它不应被种种外在因素所掩盖和遮蔽。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本是贬义,最近发生的某些冷漠现象却让我们看到,有些人过于关注别人的“瓦上霜”,而忽视自己的“门前雪”;平时批评别人冷漠,但自己面对别人的危难时,却又一心想着防止被讹,让内心的道德“积雪成堆”。

  很多人还记得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救活冻僵了的蛇,蛇却露出了残忍的本性,给了农夫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之前说:“我竟然去救可怜的毒蛇,就应该受到这种报应啊。”这则故事还被选入小学课文,教育孩子做人要分清善恶,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我们曾经对此深信不疑。

  其实,农夫与蛇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一个学者从车辙里救起一条快被压死的蝎子,但蝎子转头就在学者胳膊上狠命蜇了一下。别人都说学者太傻了,明知蝎子有毒,还要出手相救。学者却淡淡地回答说,蜇人是蝎子作为动物的天性,我救它则是出于我作为人的道德本性。

  两则故事放在一起,引人深思。对性本恶劣的人,不能出手相救,甚至还要“痛打落水狗”,这似乎没错。但关键是,这给道德预设了一个很不确定的前提。善良无法写在脸上。从表面上我们不能断定被扶后反讹诈的南京老太,和卡死在栏杆无人扶的南通老太,谁更性恶;这时如果需要做一个选择,应该如何取舍?在道德面前,潘跃昀无疑做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不在道德面前预设标准。“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在道德的律令下,所有的人都是应该帮助的对象,这看似道德的“盲目”,却是对自己道德标准最清晰的界定:出于内心,不求回报。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像潘跃昀一样,带着“自扫门前雪”的精神扫除冷漠,那我们这个社会也会充满道德的温情。光明日报 (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