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法治视窗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公众服务
 第A31版:理财·房产在线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6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7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8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9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20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新民楼市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B25版:求职
 第B26版:求职/招生招聘
 第B27版:求职/招生·职场
 第B28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9版:求职/招生·职场
 第B30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31版:求职/法援沙龙
 第B32版:求职/招生招聘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挎友:一个看不见的江湖

王若翰


  这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盟友,他们的联盟以挎子(边三轮摩托)命名,互称挎友。“长江750”,中国的哈雷,中国上世纪50年代军工制造业的里程碑,承载了挎友们的文化情怀。

  比起日趋平民化的汽车与风驰电掣的两轮摩托,挎子玩家们多少显得有些“矫情”。泛着漆亮的车身,倒三角形的机车构造,形似舵轮的备胎,无一不张扬着夺人眼球的视觉冲击力。暴露在风吹日晒中的骑手,多数身穿皮衣,头戴安全帽并配有墨镜,驾驶着最高时速也不过只有90码的庞然大物,陶醉在老式化油器的“噗咚、噗咚”声中,偶尔还要自行应对老式机车的各种小问题。

  每每遇到红灯,旁边并行的车辆总会不失时机地摇下车窗,用镜头扑捉这群都市中的独行客,而他们也乐于成为个性的焦点。

  在与一些挎友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们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小资的收入与年轻的不羁,让他们选择了挎子。挎子,主要指由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这款摩托的蓝本出自二战期间德军配备的军用摩托车宝马R71。时至今日,在每一台“长江750”的车身上,我们仍旧可以找到用以装配7.62毫米机关枪或PF98式1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的零部件。另据了解,此车虽时速较慢,但扭力巨大,有人曾用一台“长江750”将一辆抛锚的公交车一路拖回厂。

  在国外,“长江750”也有一批拥趸,在欧美市场上,它有一个很酷的英文名:“Black Star”,价值不菲。法国挎友托马斯这样评价:“目前,只有中国仍在生产这种摩托车的活化石,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王若翰)

  (更多内容详见新一期《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