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烧点绿豆百合给老哥老姐 嘉善居委“晚情关爱服务队”十余年助老不脱班 李志阳 |
上海一进入三伏天,老年人都要喊“吃不消”——扇不停的扇子,看不好的毛病。再加上买菜烧饭、汏浴汏衣裳,一天忙下来,老年人瘫坐在椅子上动也不想动。每到此时,人们不禁要想起那些独居高龄老人,夏日炎炎这日子怎么熬? 关爱老人、邻里互助,一直是天平社区倡导的扶老助老传统,早在12年前,嘉善居委会便组建起“晚情关爱志愿者服务队”,4300多个日子里,志愿者们分文不取、随叫随到,为老人们撑起了“冬暖夏凉”的真情伞。 扶老看护如伺父母 前几天,志愿者张志荣一大清早就跑到菜市场,挑上几样碧碧绿的蔬菜,称几两活蹦乱跳的白米虾,再买点绿豆、百合等消暑食品,然后快点回家开火做饭——要赶在10点半前给结对的老人送去,好让伊吃上热菜热饭。 张师傅照顾的老人性格孤僻,对街坊邻居不理不睬,唯独信任张师傅,她称张师傅是“一不图钱财、二不取报酬的好人”。当张师傅拎着饭菜兴冲冲赶到她家时,正碰上老人家在生闷气:电风扇坏忒,热死人了。张师傅连忙找来工具,几下一摆弄,电扇开始扇风,老人家总算舒心了。 志愿者倪秋梅一人要照顾4位老人,其中一位林老太已是92岁高龄。这位独居老人走路颤颤巍巍,看她一个人出门,倪秋梅实在放心不下,所以天天上门探望,陪她走走。 最近听说居委组织一日游活动,林老太坚持要报名。倪秋梅得知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亲自陪她去,还发动老父亲倪兴根及全家一起做好后勤保障。到风景区要过桥,一家子分好工,有的搀扶林老太,有的抬轮椅,有的背包,一群人簇拥而上。老太太咧开嘴笑得很开心:“我有种当皇太后的感觉。” 助老就医牵肠挂肚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有些老年人常年遭受疾病折磨,心情一不好骂得儿子女儿哭回家,但志愿者们却能任劳任怨地守候在身边,精神令人钦佩。 志愿者蔡凤英是楼组长,同一楼里住着4位身患慢性病的独居老人。她每天这家门进、那家门出,为这位配药,为那位买东西。有一天,有位老人服用的特殊药品马上要断档,她硬是连跑三家医院,最后连医生也大受感动亲自为她找药。 志愿者唐龙森照顾一对老龄夫妇,一位患有老烂脚和老年痴呆症,另一位行动不便,无法去医院进行治疗,唐师傅便走访多家医院,请来医生上门为老人看病。看完病,唐师傅再跑去医院为老人配药,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 作为后勤联络员的沙丽珍,每天都精心整理志愿者反馈上来的信息,哪位老人不肯就医,哪位志愿者需要帮手,沙丽珍赶紧顶上去。 沙丽珍每月还梳理研究老人们的需求,从中发现老人发病的症状,提醒志愿者多加留意,为老人的健康多加一道保障。 居家养老希望所在 嘉善居委“晚情关爱服务队”自成立至今,有的志愿者12年如一日分文不取,为老人修理电器、煤气灶、水龙头;有的志愿者一天两次上门探望,为老人配药,推老人就医;有的志愿者代替老人子女敬孝,每天烧了香喷喷的饭菜送到老人手中……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老人们真切体会到“远亲不如近邻”的人间真情。 在老龄化问题凸显的当前,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是社会所需、民意所诉、民情所盼。这既要靠政府的重视,更需要民间力量的介入和全社会的参与。嘉善小区助老志愿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民间爱老助老力量不可或缺,看到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希望所在。 李志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