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市长外事活动片断 李洛 |
| ||
|
我在解放初期曾三次见到过我们新四军的陈毅军长。几十年过去了,他的言语举止、音容笑貌,仍在眼前闪动、耳边回响,永铭难忘。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苏友好协会在首都北京成立后,全国普遍响应并先后在各大城市成立分会。上海是在1950年元月11日成立中苏友协上海分会的。同年2月23日下午,陈毅市长出席了由上海中苏友协为苏联建军32周年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而举行的庆祝会,我有幸第三次跟随陈毅军长(时任三野司令员、上海市长)一起参加了庆祝活动。 记得那天下午,陈毅市长身着灰色中山装,外罩一件黑色呢大衣,带领几位有关人士(我的任务是代表中方演唱歌曲助兴),分乘三辆轿车来到汾阳路79号、一幢精致、美观的白色花园洋楼里。 苏联驻沪总领事笑面相迎,把陈毅市长一行引入铺着红地毯的二楼宽敞明亮、豪华典雅的大厅里。大厅中央高悬着一盏气派非凡的枝形玻璃水晶大型吊灯,四壁张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 在苏联驻沪总领事简短致词后,陈毅市长致答词。他代表上海人民一致拥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苏两国人民永久的友谊而欢呼。他指出,中苏签订的新条约、新协定,对于上海600万人民反封锁、反轰炸的斗争,克服困难、建设新上海,具有巨大的鼓舞作用,大大地增强了我们争取胜利的信心。同时,他代表上海人民庆祝苏联建军32周年,强调加紧练兵,作好解放台湾、统一祖国的准备。中苏双方领导人在掌声中结束讲话,互相举杯祝贺,后入坐开始联欢活动。 我作为军管会文艺处派出的代表,身着解放军军装,步入四周坐满中苏宾客的中心,由一位俄语女翻译介绍,为大家高歌一曲《沙原之歌》。这是一支抗战期间流行在解放区的民歌,曲调优美,抒情感人。在我唱完后,陈毅市长点头微笑并带头鼓掌,这对于我无疑是最高的奖励。而后,苏方步出一位身着深色西服、系着艳丽领带、名叫伊万诺夫的男青年,用流畅的汉语演唱了一首苏联歌曲《同志们,勇敢地前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我兴奋地上前向他祝贺。接着,我们中苏两位青年歌手又联袂合唱《莫斯科颂》,使象征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达到了高潮,人们沉浸在鲜花和掌声的欢乐气氛中。 晚上,中苏友协上海分会和苏联驻沪领事馆,又邀请陈毅市长和夫人张茜以及随市长一行人赴茂名北路56号“锦江俱乐部”(原法国夜总会)参加舞会。 椭圆形的大舞池可容纳五六百人,弹簧地板是上海独有、远东闻名的。厅内装饰豪华,周边半圆形立柱,在厢式与底层间的墙面上,伫立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浮雕像。晚上7点过后,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中苏男女来宾,围着舞池周边的小圆桌从容而坐,喝着绿茶和饮料。当时上海唯一的交响乐团,由数十人组成的乐队,按四个器乐声部就座。担任指挥的是乐团青年指挥家黄贻钧,先后演奏了勃拉姆斯、海顿、舒伯特、莫扎特和约翰·施特劳斯风靡全球的圆舞曲和波尔卡以及陈毅市长十分喜爱的著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世界名曲《命运交响曲》。 正当大家舞兴正浓的时刻,大厅里忽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原来陈毅市长身着深色西服,头戴法兰西圆顶呢帽,满面春风地向大家致意而后入坐。当一曲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奏鸣时,宾客们用掌声欢迎陈毅市长和身着深蓝色女式列宁装的张茜夫人带头下舞池起舞。人们沉醉在美妙乐曲声中款款起舞,中苏两国人民的兄弟友谊洋溢在心中。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陈毅市长高大、光辉的形象,就像屹立在黄浦江畔的陈毅铜像那样,永远、永远地矗立在上海人民、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上┅┅ (作者系桃源村小区离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