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滑稽王小毛”变身沪语动画擦出不小火花
“王小毛”上电视啦!
雨文
  ■文/雨文

  《滑稽王小毛》是沪上不少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童年回忆,“滑稽王小毛”随着电波飞入寻常百姓家,飘荡在石库门的红砖瓦片里。王小毛在插科打诨的同时传递“正能量”,一口纯正的上海话也让他成为不少人的沪语“老师”。

  今年暑假起,上海哈哈少儿频道推出了动画片版的《滑稽王小毛》,把声音转化为图像,更让现在的“上海小囡”有了一个听上海话、学上海话的机会。节目播出后,收视率一路高唱凯歌,许多家庭都把看《滑稽王小毛》当成了每天的“亲子必修课”。当动画片遇上方言,竟也擦出了不小的火花。

  王小毛再“出山”看动画学上海话

  从暑假开始,上海哈哈少儿频道每天播出动画版的《滑稽王小毛》,这档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节目被改编成动画片,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关注。动画片依旧沿用了当初广播节目的风格,讲述了家庭伦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扬善惩恶等各方面的故事,不过这次加上了可爱的卡通形象,更博得小朋友的“欢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上海话方言正在逐渐衰退,越来越多的小朋友说出的上海话变成了“洋泾浜”,不仅在学校里习惯讲普通话,回了家和家长们沟通也都是普通话,能讲上海话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少语言专家也呼吁保护方言。

  这次“王小毛”的改编,给家长和小朋友们一个全新的机会接触上海话。哈哈少儿频道的官方微博也因此每天推出一条学说上海话的微博,考考网友“烂糊三鲜汤”、“弹眼落睛”、“圆台面”、“豁胖”的意思,也有不少网友跟帖回复,学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这样将地方方言融入动画片、影视片的并不少见。之前电影《让子弹飞》也推出过四川话版本,让不少观众笑翻,许多人还特意二次观影,并认为方言更能突出人物的个性。

  兴趣是最大老师 智力开发有帮助

  通过方言动画片学习上海话,对于小朋友们有什么帮助呢?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郭铁军表示,不管处在什么年龄段的孩子,只要平常使用母语比较巩固,学习其他的语言是没有问题的。“就像孩子学习了普通话以后学习英文,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而且在幼小年龄时,正好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小孩子有“特殊的能力”,现在学习到的语言对成人以后都会有好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郭铁军认为从上海地方文化的保护来说也应该从小做起,“大了以后再学就困难了。”对于像《滑稽王小毛》通过动画片的形式来教上海话,他认为这就是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演绎上海话,小朋友去接触去看是有好处的。

  心理学家孙佳仪表示,小朋友爱模仿,电视台借助小朋友喜爱和乐于接受的形式潜移默化是很好的。“先抓住小朋友的兴趣,他们就会模仿,这对学习语言是很有帮助的。”

  心理学家吴国源则认为,语言是有文化的,让小朋友从小学习地方语言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一种保持。“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让小朋友多一种互动学习的形式也是很好的。”此外他也解释道,幼年时多学语言会训练孩子使用语言的天赋,能够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对他们将来也是很有帮助的,而且“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

  网友反响热烈 勾起沪语情愫

  这次动画版的《滑稽王小毛》让不少家长感到欣慰,也勾起了很多人的上海话情节。网友“妮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表示:“奶奶爱看滑稽戏,妮宝每天霸占着哈哈少儿频道,现在有了《滑稽王小毛》,这个暑假一老一少不再争抢电视遥控器。饭后笑一笑,真和谐!”许多家长网友也表示,这样的方式很不错,“小孩子又能看动画又能学上海话”。

  也有网友被它勾起了上海话情愫和童年回忆。网友“趴窝中的兔子姑娘”说:“看到哈哈少儿频道在放滑稽王小毛!那是小时候每天早上6点半,晚上6点钟的快乐回忆,礼拜天王小毛信箱有读者来信,还在妈妈的帮助下写过信,后来还得到一次去广播电台参观的机会,在播音间看王汝刚给王小毛配音,一晃这么多年了。”

  还有不少人微博@了“王小毛之父”葛明铭,纷纷表示“真扎劲”,更希望王小毛能“再度振作起来”。葛明铭表示“哈哈少儿频道在放《滑稽王小毛》,今年暑假真心快乐!”

  相关链接

  当动画片遇上方言

  【案例一】

  东北话版《猫和老鼠》笑痛肚子

  这部经典的迪士尼动画也曾经被方言化过,更是推出了东北、北京、四川、陕西、上海、河南等多种方言版本。比如在东北方言里面,本来的无声对话变成了“他爹,这地带安全不?”“谁不服就削他”……在片子里,汤姆和杰瑞也被改成了有东北特色的名字:二尕子和小不点,他们之间的对话也全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味。

  【案例二】

  《兔宝宝》也有“天津味儿”

  这部天津方言动画片是继《猫和老鼠》之后又一部流行一时的方言动画,主角更是化身成富有天津色彩的市井人名“崔大梨、小迷糊、楞子”。策划方介绍到,他们在改编过程中把天津的方言文化几乎全写了进去。具有趣味性和亲切感的洋兔子摇身一变就成了天津味的“崔大梨”了。动画片还采用了天津时调《崔大梨》作为片头曲,在演唱中也利用相声里的“对口”技法,由两个配音演员合作完成。

  【案例三】

  《愣头青、梅大头与老油条》

  这部由本土动漫设计人员自创的云南首部方言动画片,通过动画和方言的表现形式,讲述了十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趣事,《大变活人》《胆子够大》《要求超车》等一个个搞笑剧让人捧腹。这部耗时5年制作完成的动画片是云南人创作的第一部方言动画片。在讲述平民化故事的同时,用昆明方言配音,使该剧具有了本土特色和地方情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情理·产业
   第05版:家庭计划
   第06版:家居生活
   第07版:缘份对接
   第08版:太太厨房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健康讲堂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家庭收藏
   第16版:名人生活
“王小毛”上电视啦!
“以房养老”要迈过几道坎?
卧底记者拍视频敲诈酒家获刑
各国春色横看成岭侧成峰
门罗:一个“逃离”的女人
报头
家庭周刊一版要闻01“王小毛”上电视啦! 2013-10-16 2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