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儿艺剧院工作了一辈子的舞美工作者,每每回忆起剧场的故事,我总会想起舞台上这道紫红色的大幕。
那是一道深紫红色的大幕,从舞台吊顶的最高处泻落而下,直至台口,层层叠叠的褶皱如微浪,拉动时一浪又一浪。英格兰进口的长绒质地赋予了它绵密而厚重的质感,在微微的暖光下,泛着点点晶亮。再往下看,垂落的幕摆上,金色的纹案刺绣,足有1人高,精巧无比,或是树叶的轮廓,或是花瓣的线条,抽象而极富想象,如同宫廷贵妇的裙摆,袅袅婷婷。台下,无数双稚嫩的大眼,闪烁着兴奋和好奇,按捺着调皮,坐在位子上,紧紧盯着那道“神圣”而又“神秘”的大幕,期待它缓缓拉开……
那是1958年的事了,在宋庆龄主席的关心支持下,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终于有了自己的剧场,结束了原先“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尴尬处境。新剧场位于延安电影院即原先的金门电影院,观众席有900个座位,场内的设施都按照儿童的需求进行了全新设计。当时的大幕是原金门电影院的,进口质地,隔音效果极好。不过新剧场的台口比原来的要高出近2米,需要另接一块幕布。经过多番寻访,我们终于找到了相似质地的天津麻绒,并想出用绣花图案来掩盖接合痕迹的主意。当时剧院的舞美设计师周泽先生执笔,创作了以万年青为主题的花纹共计26组,并将设计手稿复印至白布上用做模板。随后,我们辗转前往苏州寻找合适的绣工,经过实地考察,最后交由木渎的一家绣品作坊来制作。为了与丝绒质地相配,体现“儿童艺术殿堂”的典雅氛围,剧院层层上报,最终获得允许,购买了1两2钱黄金,请苏州工艺厂的老师傅打成极薄的金箔,再拉成金线,最后让绣工们将金线掺着丝线,一针一针绣上绒布。纹样成品共分26块,运回上海后再雇上熟练的绣工,先按不规则间距拼接起来,再与原来的大幕合为一体,完工后总长11米,高5.5米。整幅刺绣幕摆接在原先的幕布上可谓是珠联璧合,丝丝缕缕勾勒的万年青叶子、果实纹案,隐隐闪耀黄金独有的金属光泽,更有锦上添花之意。
其实,从大幕到布景、从升降台到小道具,舞台上的每个角落,每个物件,无论大小,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每当大幕拉开,好戏开演时,我和同事们总会躲在幕侧偷偷张望,当看到演员们在我们首创的升降舞台上“上天入地”、挥洒自如时,不由心中暗自欣慰;当看到台下小观众们欢笑不断,连连鼓掌时,更感到无比的满足。
多年后的今天,有些当年在剧场看过戏,如今已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起来,会感叹着说:“当年看过的剧情已经都记不清了,记得的,只有那道神秘而美丽的大幕了。”是啊,今年6月1日,新的儿童剧场就要在黄浦江畔开放了,这很好!不过,老的儿童剧场,曾经的剧场大幕,依然在我们的心中!
十日谈
我与儿童剧场
儿童剧场真奇妙,可以使人返老还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