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是一种烹饪材料,也是一种烹饪手法。
就烹饪材料而言,卤,很容易让人想到盐卤,因为盐是咸的,卤也是咸的,不明就里的人就会把它们等同起来。这是非常错误的理解。
盐卤,又名苦卤、卤碱,是海水或盐湖水提炼制盐后残留的母液,味苦,且有毒(《白毛女》中杨白劳即仰卤而死),被用来点豆腐(即作为凝固剂使蛋白质溶液凝结成胶状)。如果卤味就是用盐卤腌制而成的,则不知有多少生灵要登上《录鬼簿》了。哪怎么行?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卤水,是集合了多种香料制作而成的调料。其基本构成有花椒、茴香、陈皮、桂皮、甘草、草果、沙姜、丁香、盐、糖、酒等。卤还分南卤和北卤,红卤和白卤,等等。粗线条的划分:南卤放酱油(生抽、老抽)、糖;北卤则不放酱油和糖。红卤和白卤的分歧,也在这个方面。南卤当中比较出名的是川卤和潮(潮州)卤,川卤自然要放川椒,潮卤则要放鱼露、青蒜、香茅草、芫荽籽等。但上述这些,没有定规,只能说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北方人不喜欢食糖和酱油,而南方的四川人又无辣不欢,彼此口味不同,决定了卤水的区别。
作为一种烹饪手法的卤,说起来也简单,就是把要卤的对象(肉类、蛋类、豆制品、动物内脏等熟品)放在卤水当中充分浸润,然后作适当加工的过程。
卤水就像做羊肉泡馍的老汤,可以反复使用。不过,考究点的人,非常注意卤水的“纯洁度”,有的决不注入新水,有的在每次“卤”过之后要用瘦肉茸把卤水里的“杂质”吸附起来……
一切似乎变得驾轻就熟起来,只要依葫芦画瓢就可以了。
哪有这么简单!否则,老姚的“卤味大咖”不是浪得虚名了吗?
在吃了两个春节的“老姚卤味”之后,今年我终于忍不住为自己,也为读者诸君,向老姚请益,希望他能公开“姚氏卤味”的秘方。老姚哈哈一笑:“我又不做生意,用不着藏着掖着,这就写给你。”
归纳起来,姚氏卤法的关键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可做卤味的食材:首选牛肉,其次鸡、鸭、鹅、猪蹄以及猪下水中的肚、肝、心、大肠;豆制品中的素鸡、百叶亦可,但必须荤素同煮同卤。注意:羊肉肉质酥松,不宜卤制。
二、第一道工序是盐水腌制。目的:可使被卤之物更入味;可去腥膻。程序:开水化盐,放入茴香、花椒;盐水冷却后放入卤制物;卤制时间为五天左右;每天翻动,以免卤制不匀。
三、第二道工序是出风晾晒。出盐水后,趁天气干爽,晾晒三五天(遇雨雪天可适当延长),以便进一步驱逐腥膻;晾晒后的腌制品方可下卤锅烹煮。注意:晾晒后的腌制品若一时不吃,则将其用食品袋包裹后冷冻,俾使水分不致尽失(寒冬干燥,食材中的水分易挥发,卤煮后变柴)。
四、第三道工序是入锅卤煮。最好用铁锅;佐料为黄酒、白糖、老抽(仅为上色之用),再滴些醋(提鲜),然后投入香料包(这是关键材料。配方:大茴香3克、小茴香5克、沙仁3克、白扣3克、肉扣3克、丁香2克、良姜2克、辛夷花2克、白芷2克、甘草3克、草果2克、陈皮3克、肉桂3克、干姜3克、山奈2克);兑上冷水,放入食材,卤水要漫过食材;先用武火烧开,撇去浮沫;然后文火焖煮约两小时;等到满锅汤水熬煮到约剩四分之一、呈稠状时,卤菜基本做好了。注意:熟的程度以口感为准,不可太酥,否则切片时摆盘不好看。
五、食材捞出锅,卤汤保留,冷却后放入冰箱,留待下次沿用。再次使用时无须添加香料,只加老抽、黄酒、白糖和适量清水即可。
显然,老姚的卤法,和坊间流行的做法,确有不同之处,尤其是他的盐水腌制、出风晾晒和铁锅卤煮三点,匠心独运,洵为大咖。
鹦鹉学舌,无非复制黏贴,世人不屑。在下不揣冒昧,权作一回盗书的蒋干。至于究竟是否灾李祸枣,读者当可试而亮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