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在外婆家过年,最让我们期待的一道菜,就是“粉鸡”了。
在我们小时候,荤菜是很少吃的,平日里,大多是青菜豆腐,黄豆芽,莴笋之类的蔬菜为主的,肉都难得吃,一是因为贵,二是因为要凭票的。每户配给很少。吃鸡,那就更是很奢侈的事了。所以,鸡,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龙肝凤胆”一样稀罕的。
我们吃的“粉鸡”,是外婆自己养的。外婆每年春天都会抱上几只小鸡,加上原有隔年的生蛋鸡,总保持有七八只母鸡,平时吃鸡蛋就靠它们了。
过年的时候,挑一只最大的积油的不再生蛋的母鸡,用来做“粉鸡”。粉鸡的工艺倒不复杂:把杀完洗尽的鸡,身上所有的鸡肉连皮全部割下来,外婆的方言叫“镟”,连翅膀上那点有限的肉都要 “镟”下来。这可是真功夫,一般的人是“镟”不干净的。然后,将“镟”完鸡肉的骨头架子,放进锅里慢火炖煮。接着就是将所有的鸡肉,切成细细的肉条,放盐拌匀,然后是打两只鸡蛋的蛋清,不用蛋黄。在拌匀后,撒干淀粉,边撒边拌,让所有的鸡肉条都沾上了淀粉。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捏”和“甩”了,外婆说,“捏”和“甩”是为了将每一条鸡肉都充分裹上淀粉,“捏甩”越充分,做出来的“粉鸡”越滑爽,越鲜嫩,那汤也越清澈。如果不“捏甩”充分,一下水,粉面溶化了,鸡肉会“柴”,而汤是浑的,那就失败了。
最后,就是下“粉鸡”了。将煮完了的鸡架取出,剩下一锅漂着黄灿灿的鸡油的鸡架汤,先放盐调味,如果汤是淡的,鸡肉中的盐会溶出,影响鸡肉的味道,鸡汤架烧沸后,将甩好的鸡肉条逐次放进汤里,一次还不能放多,等汤开了,将浮到表面的粉鸡条捞起,放进边上准备好的凉开水盆里,外婆的术语叫“激”。这道工序是让鸡肉的蛋白质快速凝固,保持内在的水分,才能保持鲜嫩。就这样将所有的肉条处理完后,再重新从凉水中捞出,放进汤里煮沸,就大功告成了。那浮在汤中的粉鸡,黄的如黄玉,白的像白玉,那鸡汤清澈,鸡香扑鼻,真的恨不能马上吃它一大碗!
外婆可舍不得就那么吃,一大家子人哪,外婆总是还要放上很多的粉丝,再放点黑木耳,和菠菜,然后才每人盛上一碗,一撮粉丝,几朵木耳,几叶菠菜,几块粉鸡,其实,每个人吃到的也就是五六块粉鸡,但那碗粉鸡汤,简直就是一道艺术品,那粉丝的晶莹,那木耳的油黑,爽脆,那菠菜的碧绿,特别是那黄白相间的玉般的粉鸡,鲜香滑嫩,那鸡汤的清澈肥美,成为年夜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