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要求,嘉定要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而宏伟的愿景要靠人才来实现。嘉定区求贤若渴,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每年投入2亿元,招贤纳士。科技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从滩涂荒地到汇聚众多领先高新产业项目的创业热土,临港仅用了12年。未来,临港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打造上海智能制造示范区,从“临港制造”升级为“临港智造”,2025年前建成代表我国参加新一轮国际工业竞争、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
本报记者 姜燕
科技创新,重中之重是网罗人才,嘉定区求贤若渴。截至2014年底,嘉定各类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2人,中高级科研人员2.1万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54名,上海市“千人计划”人才34名。
招贤纳士乃是重中之重
按照要求,嘉定要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示范区”。发挥中科院在沪院所集聚的效应,建设半导体芯片和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等领域的世界一流研发平台。孵化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重大成果,突破一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实现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高端产品产业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龙头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将嘉定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宏伟的愿景要靠人才来实现,嘉定区发改委产业发展科科长谢东升说,嘉定区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每年投入2亿元,招贤纳士。嘉定拥有500-600万平方米的低租金商务楼宇,政府更拿出约40万平方米商务办公场地孵化创新企业,一些工业园区也有减免租金的优惠政策,对青年创业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居上海,不大易,安家落户是外地人才的心头大患。几年来,嘉定对高层次人才和企业骨干实行的购房优惠和补贴政策,大幅降低购房成本,已有数千人享受这一福利。诸如此类的政策,嘉定区政府已出台二十余件,如智力磁石般将人才和企业吸引到嘉定这块科创沃土。
管理科创事业,也需要专业人才,需要懂科创规律、看得清趋势、和科创人员说得上话、帮得上忙的人,现有思维老化的政府官员或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恐难胜任。谢东升建议,拿出政府部分关键岗位,市场化运作,高薪挖角,招募人才。
龙头企业激发创新思维
龙头企业,不仅是一个科创中心的标杆,更应成为其创新思维的发散地。富于魄力和想象力的创新思维源生于此,辐射周边,引发创新的脑力激荡。
拥有多个“世界首创”的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创立之初,便鼓励大胆创新。
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MR谱仪的诞生历程足以例证。中国研发影像医疗设备,目的是改变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既然下决心研制,当然要做核心部件,否则命脉依然掌握在人家手里。做属于自己的产品,这样的理念激励着联影的创新研发团队,他们夜以继日。一年过后,他们便等到了自主研发的设备拍摄的第一张图像!2014年底,联影3.0T MR已正式完成临床测试,并于2015年进入市场。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就像在闯迷宫,坚持尝试是追寻答案的唯一选择。
本报记者 孙云
从滩涂荒地到汇聚智能机器人、大飞机发动机、300mm硅片制造等众多领先高新产业项目的创业热土,临港,仅用12年!
未来,临港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打造上海智能制造示范区,从“临港制造”升级为“临港智造”,2025年前建成代表我国参加新一轮国际工业竞争、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中心。
12年发展夯实基础
对于一座拔地而起的海滨新城来说,建设之初,临港人已意识到,创新是其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年仅12岁的临港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高地,拥有许多响当当的全国第一:
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填补国内空白。临港先后获得国家级“新型工业化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和“新型工业化航空产业示范基地”授牌,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多部委支持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全球最大的5兆瓦风电机舱在此生产,全国40%的核电装备出自临港……
聚人气新城有活力
主干道拥堵数公里、核心区交通管制、商场排队限流……这样的热闹场面出现在今年“五一”假期的临港。一系列“聚人气”工程实施后,困扰多年的人气不足问题正显现出黎明的曙光。
人,是创新的原动力。临港始终面临一道考题:这里的夜,始终“亮”不起来。12年造城,总人口数和实有常住人口仍分别只有35万和9万,与315平方公里面积很不相称。
“地远人少”能否变弊为利?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说:“这与智能制造业的需求和特点不谋而合。”排名全球前三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则用投资5亿元兴建研发制造基地的实际举动,给出肯定的回答。相关负责人表示,临港的完整产业链和广阔土地最对“机器人”的胃口,而且,机器人行业的工程师大多是户籍在外地的“理科男”,他们不在乎逛街吃饭的繁华,对安静优美的环境更加怦然心动,更何况,临港还有“双定双限房”、居住证加分等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