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定海工业园区,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内,从车间到船坞,从码头到船台,一派忙碌的景象。习近平总书记5月25日来到这里考察后,让这个原本低调的船厂成为关注的焦点。
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依旧低迷的背景下,总书记为什么要到舟山?为什么要考察船厂?
带着以上问题,记者来到舟山采访。
挂钩“中国制造2025”
记者走进30万吨船坞,它相当于8个足球场,造船工人们正忙着组装一艘25万吨级的矿砂船,这是今年该公司主推的船型之一。
回忆总书记来访,工人们都津津乐道,很多人都保留了当时的合影,“总书记很亲切,特别是当他听到开900吨龙门吊的是一个女职工时,随口说了一句‘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一下子拉近了与码头工人之间的距离。”董事长李洪卫告诉记者。
习近平当天在企业考察了近40分钟,登船坞、观作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
最让李洪卫兴奋的,是习近平在考察时将传统的造船业与《中国制造2025》联系在一起,“总书记说,修造船领域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但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要我们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李洪卫十分激动,“这些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具备造船、修船、拆船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能力的基地,拥有海岸线约4500米,总投资67亿元。
不仅造船,“长宏”还是国家AAA级绿色拆船企业。在公司的拆解场,记者看到2座港池,这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船舶拆解港池,一艘通体白绿相间的荷兰籍3万吨滚装船和一艘大型海工平台现正静静地躺在这里。拆解前需要进行预清理,清除船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关闭船体海底阀门,封闭油污外溢的管道,避免废油流到海里。
“舟山制造”到“舟山创造”
近年来,波罗的海指数一路下滑,创下近30年新低,国际航运和造船市场寒意逼人。不过与此同时,随着十八大提出把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的航运造船企业却迎来了历史最佳的发展窗口。
曾经以造散货船为主的舟山重点船企纷纷把产业定位从“舟山制造”转向“舟山创造”,将业务拓展至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领域,在全球船业经济普遍低迷时,舟山船舶工业通过加大转型升级努力寻找突破口。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化——智能船鲜明的“工业4.0”色彩正在重新“涂装”船舶工业。
为此,“长宏”收购了宁波东方船舶设计院,组建了300人的研发设计团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技术船舶和节能环保绿色船舶的研发,并陆续推出一批节能效果明显的创新船型。
李洪卫告诉记者,“绿色转型”为“长宏”赢得了世界航运巨头的合约,包括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马士基在内的世界十大著名船公司,都跟“长宏”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年前四月,“长宏”旗下船舶修造、船舶再生利用、金属资源利用三家公司分别实现工业产值10.88亿元、13.00亿元和5.7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9.6%、19.4%、39.9%,产能进一步得到释放。
建设海上大通道
习近平在舟山考察的第一站是舟山城市展示馆,“总书记问从舟山到宁波走跨海大桥需要多长时间?当听到一小时之内的回答时,他很高兴。”展示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展示馆内有一张舟山群岛区位壁挂图,习近平听取了关于连接宁波—舟山—上海的海上大通道规划的汇报。
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一带一路”这两大国家战略,给予舟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方面,舟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和始发港;而在长江经济带中,舟山更是地处南北海运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T形交汇要冲,中国境内的7条国际海运航线中,6条经过舟山,堪称要塞。
目前,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正在提挡加速,早在2002年底,习近平刚到任浙江时,他就在舟山说:“舟山要把海洋经济这篇文章做深做大”。 本报记者 程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