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资产也获500万元投资
2009年,30多岁的陈春红和妹妹从福建来上海创业,随身带来的只有父亲的发明专利——“一杯水马桶”,即“多孔位通配节水便器”。这种马桶以其独特的结构,只需一杯水就可冲洗干净,其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比最新国标减少83%以上,如果使用洗衣、洗菜的中水,可以实现马桶的零耗水。企业起步阶段,陈春红向银行申请贷款,却因为没有任何资产可供抵押而吃了闭门羹。
2012年,在虹口区科委、区商务委的牵线搭桥下,陈春红得到了一笔“风险投资”——500万元。这笔投资来自刚刚成立的新沪商集团和上海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有了这笔宝贵的投资,义源公司立即扩大生产,很快开发出了“自来水和中水两用节水马桶”,还扩大到节水龙头、花洒等一系列卫浴产品。现在,义源企业规模扩大了好多倍,在节水领域做出了名堂,已成为中央政府采购网的供应商。
上海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作为一家民非组织,在创业型企业投融资领域,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初创企业搭融资平台
上海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是2012年由全国劳模、市人大代表、上海富大集团董事长袁立发起的。几年前,袁立由市社会工作党委选送到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和一些党校同学共同创办了新沪商集团以及上海市民营企业促进中心,袁立任民企促进中心理事长。中心采用会员制,不设门槛,现有会员单位近400家。中心在成功的企业家和初创型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投融资平台。
两年前,上海民企促进中心还支持了另一家科技型企业——上海每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创办者李滔来自杭州,他拥有将电厂的脱硫石膏废弃物转化为新兴建材的专利技术。2011年在上海注册公司之后,李滔继续研发可以替代水泥的石膏混凝土,但是缺乏资金。
就在最艰难的时候,李滔结识了袁立,获得了民企促进中心会员企业的500万元投资,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现在,李滔的石膏混凝土已进入市场,每天环保也已在E板挂牌。李滔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关键时刻民企促进中心给我们这500万元,每天环保也就不存在了。”而那家投资企业,也获得了每天环保7%的股份,分享了企业上市后的“蛋糕”。
共同孵化“创新创业蛋”
“高新技术企业如果没有与资本的接口的话,99%是不会成功的。”袁立说,如果把科技企业比作一个蛋的话,其孵化过程特别需要资本注入,才能变成小鸡,变成小鸡后要再养大,才会变成会生蛋的鸡。可原来市场上只有银行这一个融资渠道,没有资产抵押、没有业绩的初创型企业基本上无法获得贷款。上海最近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对广大民营企业是巨大的利好消息,也带来了无限商机。
对于一些有潜力的项目,民企促进中心还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投融资,即请创业者来做路演,数十位老板参加。另外,新沪商集团以及民企促进中心最近成立了1000万元的种子基金,即将与上海市科委下属的市科创中心联手推出“千人创业大赛”,获胜的“种子项目”可获得10万-50万元的早期天使投资。袁立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更多的“创新创业蛋”孵化成“小鸡”。
本报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