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是一个展示优秀作品的舞台,也是中外艺术交融的窗口。最开始,大剧院的定位是艺术性、经典性和国际性的作品,之后又增强了原创性。”张笑丁用一幕幕在这里上演过的经典剧目,串起了大剧院这十多年来“厅团合作”的发展历程。
从1999年大剧院版《红楼梦》开始,大剧院就和沪上多家院团有了“厅团合作”:如与上海京剧院合作的《金缕曲》《杨门女将》,和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合作的《春江花月夜》。2010年,大剧院与上海芭蕾舞团联合创排了《胡桃夹子》,该剧成为大剧院每年圣诞的常规演出;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现代芭蕾《简·爱》则经受了国内巡演和海外演出的考验,获得国内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的四金一银五项大奖,并已经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基础上获得盈利。
“在挑选合作伙伴的时候,院团的艺术品质自然是放在第一位的。”张笑丁表示,一旦确定合作对象,大剧院就会在投资、制作、编导、宣传和演出场地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以《金缕曲》为例,厅团双方从创作前期共同介入,各自发挥能量。大剧院从剧本编写之初便参与进去,共同策划,所以整个编创过程是“厅团”双方磨合的过程。而今年引发轰动的昆曲《春江花月夜》,是大剧院首次和上海的民营院团合作。该剧最后一个多月的排练冲刺阶段,演员一天三班的排练都在大剧院。
在大剧院方面看来,联合制作的模式有很多好处:可以为演员提供更多演出机会,积累中西方文化体验;能降低单方的投资成本,共担投资风险;可以依托大剧院。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表示,合作剧目对于院团来说也是益处多多,除了场租减免之外,剧院会主动解决剧团在推广、创排、进场后遇到的诸多问题。“客观地讲,就是一个脑子和两个脑子的问题。多一个脑袋思考,比少一个好。”
上海越剧院与上海大剧院合作的大剧院版《红楼梦》,从1999年首演至今已有40余场。上海越剧院院长李莉认为,就剧目影响力来说,厅团合作比院团单打独斗要好得多。“因为是联合制作,所以剧院方面会相当主动。合作的模式使得双方责任心加强,工作中的和谐度也要好得多。”
本报记者 张艺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