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学习驱逐机回来以后,我就调在中美空军混合飞行团,又叫中美联队。开始是美国来帮助我们援华的志愿队,就是AVG飞虎队,后来美国人跟日本人开战以后,就给它扩编成了14航空队,这个时候原来飞虎队的陈纳德呢,就是14航空队的司令。陈纳德原先是我们空军军官学校的总顾问,我到美国去还是他考试我,他签的字,我跟他飞了好多次。他那个时候经常考我们这些学生的进度,看你飞得怎样。
我们那个时候,士气非常高。开始的时候,一张张饭桌都坐不下,后来,人数一天天减少,同班同学牺牲百分之六十。我是命长,活到现在。
先说这个驼峰吧,是一个象形的东西,喜马拉雅山不是有很多的山峰吗,远远望去,好像就是骆驼背上那个肉峰一样,所以简单的称呼就叫驼峰。
当时的飞机不像现在喷气式飞机马力大,可以飞得高,那个时候的飞机要飞五六千米从山峰顶上过的话,就不能载东西了,因此它只能从山腰里边过,从喜马拉雅山靠南边,就是我们中国的横断山脉那个地方,靠近缅甸云南。这个地方,一个是高度高,山峰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另外那个地方人迹罕至,从来就是航空方面的禁区。因为没有办法安气象台、导航台,山峰高气流特别快,而且气象也特别不好,经常是雷雨、雷电、大风,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碰到上升气流,飞机就上去了,上去有的时候到二三千米,一下子又掉下一二千米来,就是上升和下降气流,到时候飞机不听你操纵了,有时候掉下去起不来了,飞机失事就这么来的,所以这里是空中禁区。
为什么又非飞不可呢?因为当年中国的国际路线都叫日本人占领,只剩下一个西北线路虽然是通的,德苏战争一起来以后,苏联自顾不暇,那条路线等于没有用。美国跟日本人宣战以后,就是为了牵制日本所以这么使。日本当时的战略企图,是想把他的关东军100多万精锐部队,再加上他南方派遣军,就是在东南亚一带一个大部队连起来。他的如意算盘是要把这两个战略部队连起来打通,军队可以互相支援。因此,美国人就下全力来维持这个航线,发展到他的空运机差不多快上千架了,保持这个空运的力量。
我们那个时候作战的汽油、卫生装备这些东西,都是这么运进来的。另外,运出去的就是我们的战略物资,钨砂锡锭,还有桐油这三种;我们中国远征军,就是孙立人这个部队,在印度训练的,也是从这边运出去的。这样的话呢,一共损失了500多架飞机,有因为气候不好失事的,还有开始的时候,被日本人打下去的。
飞越驼峰,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美国所有在中国作战的飞机,先用美国的船运到印度,在印度港口卸货下来装配,把它装配好了以后,我们再去接新飞机,就这么从印度飞越驼峰飞来的;另外一个就是空运及运货的。现在修了驼峰飞行纪念碑,就是纪念这两种人。
我飞的几次那都是做好了准备的,子弹都上了膛,随时跟日本人准备打空战,我们那个时候也怕日本人来偷袭,他们从缅甸曼德勒那几个机场起飞来拦截,都靠近这个航线。
当时,我们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机场里面,检查飞机做准备,每个飞行员后面都有一个背垫子,那个背垫里边有一个拉索,拉索里边就是一个“森林包”,里边有钓鱼竿、干粮,又有点火的、发信号的、砍刀等等一套,没有这些东西还不准你上飞机呢!另外还有一个救急的药袋子。就是要做好随时空战的心理准备。当我们飞上去以后,说老实话,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也是老飞行员,经过了很多的作战,生死也就无所谓了,飞行员哪天死掉,那是太常事了。飞到上空云海茫茫,我们在云中过去;要是没有云,就看到下边都是黑黝黝的千山万河,都是原始森林。就这么大概飞一个多钟头以后还在山上,很远很远就看见洱海了,我们一看见洱海心里就高兴了,马上就到了我们国家了,洱海从空中看就如一个蓝的水塘。我们那个时候飞的话,都是戴好氧气的,三四千米的高度。
有一个“铝谷”是航线必须要经过的。那个时候飞行员,也下意识有一个动作,就是一定要找一个崖,不能向山上去撞,如果往那里飘,就掉到那个山洼子里去了。如果是天好的时候,太阳光一照上,铝片会反光,就可以看得见下边很多反光的地方,就是横七竖八飞机摔在那些地方,所以叫做铝谷,就是形容那个山谷里边摔的飞机多,你想想500多架飞机,那有多大的面积。
说老实话我们也是偶尔看到,天气常不好,看到的时候,从云缝这么看一下,那个时候我们随时随地都是不停地左顾右盼,看空中有没有日本人来,因为那段是很危险的。
我飞的时候主要是1944年至1945年那个时候,之前我1943年也经过印度到昆明,昆明到印度。
驼峰开辟了航空史上的一个创举,而且我们中国那个时候要没有驼峰的供给,真是抗战不了,你飞机就没有,有飞机没有汽油也是白搭,所以这驼峰飞行,对我们抗战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我们空军有对日空战的高潮,也就是全靠这样运来的。
(根据杨克林、孙金媛1995年4月17日北京采访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