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位差点走上艺术道路的神经科学家而言,当选院士是一份意想不到的、倍感压力的荣誉与责任。这个是个成天在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世界里与疼痛等神经系统疾病“交战”的科学家。他说,自己一直觉得非常幸福,因为科学早已融入生活。
实现科研目标等待幸福
张旭在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著名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由该校负责评审和发布。“瑞典的仲夏夜,从学校走回住所的路上,日照极长,给人异样的兴奋感”。“那时,科研上每周能出一个结果,便觉得很幸福。”后来,做教授了,要求每月能出一个结果。再后来,目标不断提升,希望每年能上一个台阶。“目标有多大,困难就有多大,等待幸福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实,沉浸其中的这个过程我很享受。”
张旭年少时酷爱绘画,中学时梦想当画家。“达利的画满是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你甚至能看到,蛋白质和神经等生命元素与心灵和精神间的合与分。”他说,那种不同领域骤然相通的感觉,宛如巨大的幸福感袭来。
要做尚无人发现的领域
“我不做‘第二的研究’,要做就做别人尚无发现的领域。”张旭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每种感觉神经元的基因表达谱,涉及一万多个基因,要将它们的基因符号与功能搞清楚——热、冷、疼痛等,都找到对应的基因及其信息网络。张旭在此领域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参与了《疼痛学教科书》等经典著作的编著。今年7月,他还应邀在国际脑研究组织第九届全球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个半小时的大会报告。
“基础研究在我国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流的基础研究科学家会产生关乎核心创新的新想法,这方面中国现在还太少。”
当选院士肩上更多责任
当选院士后,最大的区别在于责任。“比如科普。无论如何也要挤出时间,让更多老百姓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也让科学家更了解老百姓在想什么。”
张旭目前还担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立足于为中国老百姓的常见病、常规医疗技术手段与常用药发展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上海临床研究中心一期已有效推动上海联影等企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上海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则有志于更好地在发挥资深科学家的作用,让他们的思想库传承给更多年轻人。
繁重的工作,让张旭练就见缝插针的时间管理方法。他的学生李昌林副研究员说,张老师嘴上不讲,心里最希望学生一大早就去实验室“烦”他。每天早上八点,行政工作开始前,张旭必然在实验室里捧着一杯咖啡到处转悠,检查各种实验设施,思考各项课题进展,也等着和学生讨论点儿什么。
“我们搞科学的,即使在做别的什么事,都有‘另一个脑子’在思考科学问题。”喝咖啡的时候、与人聊天的时候,想的是科学;出差路上,还在想科学。“谢谢家人,谢谢同事。当科学完全融入生活,能让我一直沉浸其中,实在是幸事一桩啊!”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