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2016年01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音效也会有流口水的感觉
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寻找传统习俗和年味
孙佳音
  从海风肆虐的温岭石塘,到微风娴静的苏州园林;从崇山峻岭中的重庆酉阳,到民风民俗浓郁的闽南;从黄土高原上的古老城墙,到香港最后的村庄元朗……1月7日即将上映,由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原班人马打造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制作精致,娓娓道来,通过展现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奇绝春节食物,串接起一个个新年故事,用镜头带观众重寻旧日的习俗和年味。

  重在意境表达

  在不到一个半小时时间内,《舌尖上的新年》为观众展现了几十种年货食物:苏州七件子、湘西腊肉、安庆鸡汤泡炒米、平乐酿菜、黟县腊八豆腐、潮汕卤头老鹅、台湾金枣、玉林茶泡……从南到北,从主菜到甜点,大气粗犷的、精美雅致的,令人垂涎。电影主要拍摄了中国民间年夜饭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不得不说,在巨大的银幕上看着这些美馔佳肴流口水,和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一样,都是件颇有仪式感的事情。

  对于如何选择美食拍摄对象,该片导演陈磊表示:“我们希望找到既好吃,又对大家来说不太了解的春节美食。”他透露一共拍摄了60种美食,只精选了43种放在电影中。尤其是作为篇幅有限的纪录片,每一个段落基本上都点到为止,重在意境表达。

  画面精致好看

  纪录片“舌尖”系列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这也让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备受关注,艺术总监陈晓卿表示,尽管纪录片很火,但并不意味着影片就“先天能挣钱”,票房能有多少,目前难以估算,但拍摄这部电影并非纯为挣钱,“只有在艺术上做到极致,才有可能去挣钱。如果能挣很多钱,但口碑很差,那我宁愿不去做。”

  大银幕上呈现的画面精致好看,影片用微距和高速镜头拍摄,甚至还用了显微镜摄影,无论是精雕细琢的冬瓜片,还是鸭子表皮的毛孔,美食的一动一静,都被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至于声音,不仅沿用了“舌尖”的解说李立宏,还有作曲阿鲲的参与,阿鲲介绍说:“我们(音效)用了‘大大七和弦’,有一种像一口吃了满嘴辣椒的感觉。音色上我们采用了双簧管,听起来会有流口水的感觉。”

  温暖而不煽情

  严格说来,这部影片和电视纪录片一样,并非一部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除了传达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还有关于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社会议题的挖掘,而《舌尖上的新年》里的人文关怀则通过年夜饭的制作,瞄准了阖家团圆和对传统节日文化渐渐式微的感怀。所幸,虽然影片中不乏笑点,如老两口的有趣拌嘴,小孩纯真的举动,但并没有过多故事片的拍摄手法,以及电视纪录片中被诟病的渲染人文时的煽情。

  中国人在“吃”上倾注了太多情感,对于年夜饭这样隆重的事情更是如此,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内敛,不刻意煽情,却意蕴悠长,就像农村的老人,他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提前几个月腌制好猪肉,等到儿孙回家时做一顿丰盛繁复的年夜饭。影片的结尾,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对着镜头用方言拜年,温馨又让人感动。就像影片旁白中提到的,如今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或许以后春节只会是日历上的一个节日符号,但至少我们可以在一蔬一饭中,找寻这些记忆中的味道。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一年,我们想说声谢谢
   第A04版:民生调查
   第A05版:民生调查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文体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金色池塘
   第A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06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08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听音效也会有流口水的感觉
中国“三高” 新年“飙高”
边指挥 边领奏
戴着面具 跑着看戏
广告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08听音效也会有流口水的感觉 2016-01-03 2 2016年01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