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的最后一次消费体验
于是
  ◎ 于是

  死亡是平日里的禁忌话题,我只能等到清明再隆重推荐这本业内好书:《烟雾弥漫你的眼》,由美国年轻女子道蒂书写,讲述她在葬仪社工作的故事。虽是非虚构,但不及《僵尸的奇异生活》的作者玛丽·罗奇那么巨细无靡,带有科学探索的精神;虽是写葬仪,却比热门美剧《六英尺之下》更有小女人的坦诚和幽默。

  这姑娘,八岁时在商场里目睹(耳闻)了一次意外死亡事件,或多或少受到影响,成为从小对恐怖美学有兴趣的另类青年,钻研的科目是中世纪历史(那时候的鬼怪传奇最离奇),然后就决定应聘火葬场的工作,与死亡、与尸体近身接触,不到两星期,恐怖美学的种种虚构畅想都泡汤了,骨灰的粉末、肌体的软硬才是更具象、更直接的教化。

  就算那些自诩三观正的人类会说这姑娘有点病态,她却有惊人的实干精神,很快掌握了火化、处理遗容、防腐等技艺,兢兢业业,也和男人一样去搬运尸体,处理过不同种族、形状和遭遇的尸体。实践,让她成了最有发言权人。再接再厉,考取殡葬执照,晋级为专业人士。这种身体力行的态度值得赞许,这姑娘还有旁人没有的敏锐和勤奋,把这种极少有人深入的行业的点点滴滴编写成文,偶尔是春秋笔法,更多是用乐观的第一人称散文体,不乏深邃的自我反省。

  很多读者说这是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好书,但若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奇观式、猎奇性的搞笑小书,那就大错特错了。现代殡葬业的宗旨就是在卫生、体面,强烈的仪式感造成隐晦的隔阂,让活人越来越远离真相。因此,必须进入现代人死亡商业化程式,才有资格、有立场讲述对死亡的态度。我尤其认同她对防腐的看法,也非常理解一个崇尚死亡美学的姑娘越来越想以家族式葬礼为理想的转变过程。因为她见识了太多让人寒心的现实,譬如用传真和快递就完成的丧葬过程,才会发自肺腑地写道:“仪式需要尸体、家人和情感全部在场,这些是消费实力无法替代的……实际上我们没必要一而再地购买丧葬用品,我们缺少的是葬礼仪式的真正内涵。”

  这份工作丰富了她的内心情感,令她辗转于狂喜和绝望之中,“骨灰研磨机和带刺眼盖这种骇人玩意儿,最能摧毁人们在死亡前的自满情绪。虽然二者都是掩盖死亡真相的道具,但也向人们表明,无论多恶心,也请接受死亡……”

  态度需要端正,收费标准也常引人不满,道蒂也会写下自己的想法。人们在面对这个话题时既缺乏直率,又常常无知。坦诚,就成了这本书最动人的地方。凯特琳在本书中呼吁,我们身处在一个惧怕死亡的文化和社会里,应该有更妥当地处理死亡及死者的方式。我相信,任何人,看了这本书后都会收获匪浅,对这个行业、对所有习俗都会重新审视一遍。

  生死大事,无知者的无畏并不可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目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人物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穿越历史的纪录
新书推荐
《茧》:那种哀伤的慈悲
生命的最后一次消费体验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B02生命的最后一次消费体验 2016-04-03 2 2016年04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