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苏轼贬迁黄州980年之际,我应湖北省文物局之邀,在黄州作题为“苏东坡的人文精神”的演讲。走进东坡赤壁,我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东坡文化。
当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迁黄州。对于政治家苏轼而言,这是不幸的;对于诗人苏轼而言,却又是万幸的。在此四年多,苏轼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书法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赤壁何其幸运,因为苏轼,它成为了世人向往的人文景点。长江历史上多次改道,今人已经无法在黄州看到“大江东去”和“惊涛拍岸”的壮丽景象。在遗址公园里,竖立着苏东坡的雕像,一代文豪衣袂飘飘,凝望着滚滚长江。赤壁亦称赤鼻矶,为长江边耸立的孤山,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水经》即有记载。一条红褐石阶小道蜿蜒而上,径直通向半山腰间。远远望去,大小不等、错落有致的亭阁楼榭,于翠绿丛中若隐若现。走在这样的石阶上,遥想当年苏轼上山的情景——徜徉于黄州的绿水青山中,想起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压抑的心情彻底释放,旷达的境界扑面而来,留下千古传诵的伟大作品。
赤壁最引人注目的当数 “二赋堂”,它面向大江,青砖铺地,敞风透亮。这座古典楼阁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建的,匾额为李鸿章所题。堂内正面刻有楷书《前赤壁赋》,背面刻有《后赤壁赋》。堂前的对联为辛亥革命领袖黄兴所撰。离“二赋堂”不远的酹江亭,始建于宋代,取苏公词“一樽还酹江月”之意。酹江亭内嵌有历代名人的书画碑刻,其中以康熙御书《赤壁赋》最为知名。
“东坡”得名也颇有意思。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凤竹告诉我,苏轼俸薪断绝,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他的好友马正卿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讲述后,徐太守将黄州城内久已荒废的数十亩土地划拨给苏轼无偿耕种。由于此地西高东低,黄州人称之为“东坡”,苏轼便用此为别号,自称“东坡居士”,黄州人则敬称“东坡先生”。摘下头上的方巾,脱去文人的长袍,改穿农人的短褂,“自种黄桑三百尺”,当上了真正的农夫。在《赠王庆源》诗中,他说“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幽默地表述了自己的处境。
苏轼道德文章独步天下,为文人之表率。我应邀撰联并书:“浪卷矶头,叹一江逝水;文雄千古,看百世流芳”,以表达我对苏公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