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呈现出些微曙光
龚自珍的命运似乎在第五次参加会试时,呈现出些微曙光。道光九年(1829)三月,龚自珍三十八岁,第五次参加会试。四月初十,会试放榜,中式第九十五名贡士。座师曹振镛、玉麟、朱士彦、李宗昉、吴椿,房师王植。会试中式虽无定额,但一般为四百名。那么,按此总额,龚自珍的名次在前四分之一,算是靠前的了。四月二十一日,先生参加殿试,效法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作《对策》。先生一直向往能成为王安石那样的人,成为皇上的股肱,大权在握,可以叱咤风云,推行新政,实现自己变法图强的宏愿。他曾在文中谈到王安石的万言书,称“自珍读之二十年,每一读,则浮一大白”。陈元禄《羽琌逸事》记载,先生“少好读王文荆公上仁宗皇帝书,手录凡九通,慨然有经世之志”。张祖廉著《定庵先生年谱外纪》中也有类似文字,先生“少好读王介甫上仁宗皇帝书,手录凡九通,慨然有经世之志”。
《对策》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此文既议论纵横,气势非凡,又非常务实。文章从纵论经史开始,然后涉及朝政的许多方面,有变革吏治、重视农耕民生、兴修水利、固边安边等等。
四月二十五日,殿试结果揭晓,先生位列三甲第十九名,赐同进士出身。虽说结果不算很理想,但总算又前进了一步。不管是“进士”,还是“同进士”,都还在进士之列,有资格冲刺最后的朝考了。朝考在殿试传胪三日后的四月二十八日举行。如通过了朝考,按清代规定,即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馆学习三年,考试合格,按等第授予不同的官职。总之,进入了这个通道,仕途会顺畅得多。
朝考的题目是“安边绥远疏”。出这个考题,也许是道光皇帝的主意,因为就在道光六、七年间(1826—1827),新疆南疆发生了张格尔发起的叛乱事件,清廷调集东三省三千骑出关进剿,在道光七年(1827)十二月得以平息。边塞隐藏的骚乱因素,成了皇帝的心病。可以说这个考题,正中龚自珍下怀。他在此前,就写过《西域置行省议》等多篇关注西部治理的文章。因此,他借此机会阐述他对西域治理的主张,将他的理念贯注到考卷中,完成了一篇可以流传千古的优秀答卷。既然如此,龚自珍考卷完全应该呈皇上阅示,也完全有可能因皇上的赏识,而成为皇上最高智囊团队的成员了。假如真如此,龚自珍的命运可能就被改写,而大清帝国的命运也完全可能因此被改写。偏偏历史没有“假如”,只有“如此”。
按照清廷考试规则,“殿试,皇帝亲策之……遴其颂扬平仄如式,楷法尤光致者十卷,呈皇帝览……先殿试旬日为复试,遴楷法如之。殿试后五日,或六日、七日,为朝考,遴楷法如之。三试皆高列,乃授翰林院官。”如是,考官如果慧眼识珠,龚自珍的文章可以有多次呈送皇帝御览的机会。但是,殿上三试,龚自珍皆因楷法不及格,不得入翰林。
这个送皇帝御览的前十名的标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皇帝喜欢听“颂”词,也还算可以理解,为何要把书法水平作为两个衡量试卷的标准之一,不看文章是否对朝政有真知灼见,而要看“颂扬”是否“平仄如式”,看“楷法”是否“光致”。如此选仕标准,岂不是引导考生们把心思都用在如何拍皇帝马屁和把书法练好上?所谓“楷法”好坏的标准,也是要看是否符合清代规定的八股考试专用体,一种被称为“馆阁体”的字体。如此昏庸的录才标准,真正优秀的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而龚自珍在多年后也还以为,他的朝考试卷不列优等,书法不佳是其关键因素。在四十一岁时某日,他以制钱一千七百从商人手中购得一字帖,而此帖正是塾师宋璠曾让他在十三岁时临过的字帖。睹物思人,更思自己蹉跎的仕途人生,不禁大恸,以酒浇愁,以致酩酊大醉,后以文记之,哀叹如早早学此,则“一生无困厄下僚之叹矣”。翌日,见字帖又是泪雨缤纷。龚自珍的字确实不太符合八股考试所要求的“黑大光园”,而是“斜斜落落,不拘绳墨”,但先生将沉于下僚的根本原因归之于书法,只是一时的激愤之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