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让书法篆刻传下去
2012年秋天,高式熊难得地住进了医院,因为前列腺指标大大超常规。那位泌尿科专家戴医生,正是朋友介绍来为他治病的。住了一个月,顺利出院。朋友们见到他恢复了原样,还大声复述戴医生与自己的生死对话:
戴:“侬问题总归有咯,阎罗王吓?”高:“我活到90多岁,勿是小鬼(ju),已经是老鬼(ju)了,我吓啥?!”戴:“我要用伽玛刀,一刀一刀帮侬解决……”高:“反正我的命已经交给侬了,样样听侬咯,侬斩好来。”结果,一刀一刀,被“斩”了13刀,问题解决了。“死我勿吓咯,只要死得爽快点。生了毛病吓呒用场,自己要有分寸,勿要乱。自己一乱,就麻烦了……”高老向朋友们传授抗病秘笈,“交关人是让癌吓煞咯;癌碰着我,让我吓煞!”
出了医院,这场病就被忘得一干二净。高式熊接着忙两件事:一是整理父亲留下的500首梅花诗,准备捐给国家;二是筹建印泥博物馆。他一向认为,上海的篆刻在全国是第一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庵印泥”又出在上海,所以上海的印泥包括对印泥的研究,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
2013年1月,鲁庵印泥技艺传习所在上海石门一路15号(瑞金剧场旧址)挂牌,并正式宣布李耘萍、高定珠为鲁庵印泥第三代传人。传习所正积极寻求与学校及社区的合作,把传统技艺推广到社会,还要组织力量制定“鲁庵印泥”标准,引领行业发展。传习所一开始就兼收藏,收了张鲁庵用过的所有印泥,齐白石、李可染用过的印泥,全国各地的各种印泥,与印泥有关的把玩物件,百岁书画家、诗人周退密捐赠的几乎所有自用章(均为高式熊所刻),高振霄的遗物……没错,这架势就是在往印泥博物馆的方向走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是无限的。我不满足于关起门来写写字、刻刻图章,我还有个‘野心’,那就是要让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世世代代传下去,并且走向世界。”这番话,也许可以作为高式熊晚年不少举动的注脚。
2015年7月,高式熊艺术馆在浙江安吉落成。为此事奔忙的叶志敏,说起与高老结缘的故事,直夸“老爷子人好”。那是2002年,高老一行应邀出席“连云港之夏”活动,叶是其中一位的朋友,开车送他们前往。接待方当他“车夫”,吃饭时自然就说“司机另外安排”。高老不乐意了,站在主桌边上,不肯入座,眼光四处寻着“大胡子”叶,“他是开车送我们的朋友,一路上那么辛苦,他不来我就不坐!”朋友们赶紧找到叶,带到高老跟前。高老笑了,先敬他一杯酒,让他坐在身边,搛了一筷菜给他,饭局这才开始。
“高老这么有名望的人,对我这个初次见面的普通人这么好,我从连云港回来就和他交往下去,成了忘年交,直到今天。”叶志敏把自己公司的顶层整整一个楼面,专门布置成宽舒的画室、卧室,备好笔墨纸砚,不时把高老接去写字。高老一写字,叶的哥哥就成了老“书童”,随侍在侧,还“发明”了用牙刷调匀墨汁的妙招;写过200来字,“书童”会及时洗笔……兄弟俩与高老,情同父子。
十几年来的往事,叶志敏最记得高老的精力充沛、童心十足。“82岁那年,还在三林骑马。外出总是自己拎包。2003年、2004年,在张家港玩,水中一米见圆的亲水平台,对面有人走过来,他跳起身让人,身手敏捷啊,吓出我一身汗来!和江南春、我在瘦西湖爬山,他不喘气的。2004年、2005年,在南汇乘船上岛,船晃得厉害,他还去扶别人……”
叶志敏打算把珍藏多年的200余件高老精品(书法、金石、砚台等)无偿捐给政府,作为艺术馆的基本藏品,向社会展示。经济发达了,社会上大名家的艺术馆多起来,但大多只是办个把展览,开幕式后即门庭冷落,谁有心常年进行艺术交流、培养青少年呢?高式熊艺术馆就筹划着开创这份传承书法艺术的事业——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打造书法篆刻爱好者的培训基地、国际文化的交流窗口和业内人士的艺术沙龙。
明起连载《一生一首翰墨诗——周慧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