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11月28日起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昨天表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这一传统知识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此次入选非遗,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的重视,更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明证。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文化专家认为,被列入世界级非遗,不仅是对该项目文化价值、社会功能、国际影响等的重要肯定,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承、保护、运用“二十四节气”这套气象知识。韩国“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纳入世界级非遗,重要原因就是,相较于我国的端午节文化传续在大部分地区仅停留在“吃粽子”层面,韩国江陵地区在端午的习俗、礼仪、表演等方面,形成整套丰富的节庆内容。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或有助于推动系列保护措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并加入传承与保护的行列,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焕发更多光彩。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