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一生与书为伴。家有若干线装图书、民国期间旧版图书。有刻本,有印本;有大字本,有小字本;有插图本,有非插图本。版本不精,更无宋版、元明版之类的善本、孤本。但是那软绵绵的轻薄宣纸,那直印竖读的特殊格式,一卷在握,别有感觉!
我虽拥有一房间的图书,但自忖算不上藏书家。书之为用,有的为摆设装饰,以显示主人的不俗;有的为保值增值,以图利润的获取;而我的藏书,则全为本人派用场:阅读获取知识,储备查找资料,唯此而已。由于年久时长,古籍纸质发黄变酥,破损不堪,极易引发过敏;有的已有新的注解整理本,较之于白文原版,更易利用,故及时更新一批图书,也为与时俱进之举。
参加古籍拍卖从拍品被征集开始。我早早将委托拍品作了集中准备,登记了书名册数,粗记了版本品相。事后证明,拍卖公司在制作图册、撰写介绍时,更加专业和内行,依据目前此书庋藏现状、流转概况,来说明此书价值所在。这给前来举牌拍者提供了参考。
我自始至终坐在那次拍卖会的现场,除了午间休息,整整11个小时!拍卖公司倾巢而出,安排十余位接听电话,负责转达场外竞拍者的报价意愿;有二三位负责网上委托方的连线。拍品通过屏幕滚动播出,序号、起拍价、拍品图像、成交价一应齐全。最辛苦的还要算具有资格的拍卖师,一场千余拍品的拍卖会,起码要由3位拍卖师轮流承担。拍卖师是整个拍卖会的灵魂和主导,轻重缓急的节奏由他们随时掌控。报价有一定规则,越是往上,报价金额阶梯越大,或一次五百,或一次一千。在特殊情况下,为了满足参拍者的需要,增加场内的竞拍气氛,拍卖师有时也会作些变通,适当缩小报价的台阶。
我亲历了拍卖,才切实体验到,买者以他的眼光、需求、经济实力作出判断,决定取舍。竞争者以自己的理智、习性和需求程度决定加价的幅度和力度!拍者无一不是带着既定目标而来。据我观察,竞争者有时会受情绪的支配,当“志在必得”占据他的头脑思路,当“你不让我”“我也不让你”堵塞了思维的主通道时,结果往往是带有戏剧性的!当然,“贵一点就贵一点”会成为一切纠结的化解剂!
拍卖肯定是舶来品,是否源于古罗马女奴出售,我不得而知,但俞樾认为“拍卖”源于“拍掌”。郑和下西洋时,在今印度洋南岸、距中国十万余里之遥的一个叫“古里国”的地方,有人记录过双方货物交易时“众手拍一掌无悔”的情形。在《茶香室三钞》卷二十四中,俞樾引用了明代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下《古里国第十九》一段话后说道:“今西洋人来中国者,其交易有拍卖之法,或即其遣意。”这个探源,我认为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