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库门的气质和人文史脉亟待赋予和唤醒。石库门是上海这个城市里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随着上海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推进,后期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大都带有巴洛克风格的门楣窗楣和浓重的欧式山墙风格的外貌,不过,毕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磨砺,年久失修,本身带有卫生和通风采光条件不如人意的缺陷,加上房地产商们对石库门所处的市中心地段的青睐,于是,石库门建筑频遭拆迁,大有趋于全军覆没之势。
最近,政协委员们和专家们提出倡议,石库门申遗的呼声日高,更多的市民在关注并试图唤醒对石库门前世今生的记忆,唤醒对石库门里弄人文史脉的记忆。
业内绝大部分专家认为石库门源于传统江南民居,也认可它的平面布局以及空间构成和江南传统民居的三合院大致相同。当下正值石库门申遗之际,有必要进一步深究石库门的起源、演进和脱胎过程。
上海地区方言研究者储半农和原上海老年报主编朱亚夫两位年过七旬的老同志,多年来一直在从事唤醒上海人对上海绞圈房子的记忆,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专业建筑师对此倍感兴趣。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在上海郊县搜寻尚存的绞圈房子八十多座,并且据此觅求乡间的一层的三合院、四合院绞圈房子和集镇的二层三合院、四合院的联系以及演进路径。另外,上海开埠,租界出现,小刀会和太平天国起事,导致大量的江浙一带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储藏财物,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具有厚实黑漆大门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子脱胎成为上海石库门建筑,成为当时颇受欢迎的住房。
最近,我通过用钢卷尺丈量绞圈房子仪门、石库门和六百年前的明代建筑仪门的门框尺寸,知晓它们都是遵循鲁班尺吉数的内在奥秘,从而为业界提供了坐实石库门姓“中”的科学依据。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上海市民,自觉地为唤醒城市记忆所尽的一份义务。
无论是三合院还是四合院的绞圈房子,它们都是坐北朝南,中轴对称,阴阳交合,生生不息,繁衍生机,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又是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唤醒三合院、四合院的绞圈房子,其实就是为了学习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前辈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生态建筑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自然资源,与有限的自然界中的物资共生与再生。绞圈房子四面围合的实体建筑为阳,素面朝天的中间庭心为阴,符合《易经》的阴阳对立互补,相互依存均衡协调的太极机制;中轴对称,长幼有序居住,符合《易经》的和谐思维原则,这也与上海石库门的建造平面和空间完全一致。反思当下出现的种种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的不良倾向,强调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尤为必要。
石库门从上海绞圈房子脱胎出来的过程中,承载着古代易经的哲学思想和鲁班的匠人精神,连接着上海地域的地气,迸发出华光异彩,具有必然性和唯一性,是上海石库门申遗的有力依据。
石库门里弄是地域气质的体现,是上海市民人文史脉的演绎,值得珍惜。石库门应是我们的集体记忆。
十日谈
我和优秀历史建筑
沐恩堂是一座能让人安静下来的建筑,还曾被改建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