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记忆中,仍保留着2007年上海举办特奥会前夕,卢湾辅读学校孩子们那一幅幅鲜艳的画作。当时,孩子们兴奋地笑着,何金娣却为他们的成长,悄悄抹起眼泪。今天,“何妈妈”安详睡去,把泪水留给她深爱的孩子和家长。“知道她生病了,我要去看她,她不让,反而是她到我们家来看孩子最近怎么样……这么好的人,怎么就走了呢!”20岁男生樑樑的妈妈泣不成声。樑樑出生后因两次窒息重度脑瘫,1997年,何金娣在全市率先提出残障儿童“零拒绝”教育,她自己带队组织教师为重度残障儿童义务送教上门。樑樑,正是何金娣第一个送教上门的学生。在何校长鼓励下,樑樑定期来到学校接受专业康复训练。
“我是6:15看到的新闻,何校长,我们都想你。”自闭症男孩天天深深地记住了噩耗传来的那一刻。如今,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实习,好几个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何校长一直跟我说,要让孩子自立。现在,他做到了。”妈妈陆女士哽咽。
说起何校长,卢湾辅读学校科研室主任丁华英满是心疼,“她一直咳嗽不停,但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学校,等有空去看病了,才发现到了肺癌晚期。”在何金娣带领下,卢湾辅读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班、脑瘫训练班、职业技术培训班的一系列成长方案。团队潜心钻研,其中的54册校本教材向全国发行,被全国近250所辅读学校所使用。
想起远行的校长,丁华英无比感慨,“作为特教老师,或许我们感受不到桃李满天下的自豪,但是,就像何校长说的,看见每一个生命发生改变,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