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玩转台前幕后
跑了8年电影节,累计看了160多部影片,苏大排在今年的大多数影迷里可以算得上资深了。刚刚看完一部伊朗影片《疟疾》,沉浸在艺术的余韵里,她最大的感受还是累,“今天看三场,晚上8点多还有一部《沉默37人》。”她说,今年的目标是看满30部不同的电影。
苏大排特别喜欢电影,但她有两大“不”原则:不看热门片,不追经典。也因此,相比于一般的院线片,她更青睐自己去找一些小众电影的资源,几年下来,家里攒了四千多部影碟。“电影节上也是,我很少去追很抢手的电影,而且毕竟看了那么多年了,怎么选片子自己也有点经验”,对她来说,有的时候“盲选”也是一种淘宝:“一不小心看到一部喜欢的会非常有成就感,像挖到宝一样”。但她很少为别人推荐影片,她说:“还是要看自己的喜好,不要轻易被别人影响。”
聊天的时候,苏大排从包里掏出一本手绘本,上面已经有几十幅人物画像(见下图),苏大排介绍,这上面画的都是她喜欢的演员和导演,每年画好之后,她就会带着去参加发布会,找图中的本人签名:“我已经集齐将近四十个签名了,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纪念。今年还只来得及画了主席蒙吉的,我也在等机会,一定要让他签到。”
新人的纪录片初心
花东友今年第一次来上海电影节观影,但他说,其实想来很久了,但因为有工作一直未能成行,今年一有机会,就一口气买了十三场票,而且“其中十场都是纪录片。”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的花东友,谈起纪录片,眼里都是发着光的:“我最喜欢那种关注社会、关注某一‘特殊’人群的纪录片。我特别喜欢的一句台词就是,‘世界的另一端有你想象不到的生活’。纪录片可以让自己去了解之前未曾了解过的真实世界,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
对于刚刚看完的影片《少年犯》,他直言最大的感受是意外:“少年犯、站街女、毒贩……都直面镜头接受采访,非常不容易。”
而谈到最期待的一部电影,花东友脱口而出纪录片《即将消失的影院》的名字,“这部片子周末才上映,到时候应该会是一个小型的网友见面会吧。”花东友解释说,来看这部片子的人特别少,机缘巧合之下,买了票的几位影迷就一起组建了一个聊天群,每天分享自己的观影经历和感受。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