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阅读上海100胜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兴业红光石库门里开创中国新天地
沈月明
■ 创意展项: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 大厅《起点》浮雕 本版摄影 陈梦泽 孙中钦
  本报记者  沈月明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1952年成立一大会址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兴业路76号,上海最著名的地标之一。96年前,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由此兴起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业,带来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兴业路76号石库门楼房里透出的红色光芒,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

  七一前夕,记者再访这里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座地标建筑里,不断补充更新的文物文献,展示着更丰富完整的建党历史,也让人每次步入这里,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动。

  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不久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经历了一次大的调整,展厅面积从450平方米扩大到998平方米,展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纪念馆新设15组“创意展项”,综合视频、灯光等手段,立体化展示建党过程的历史场景。如陈望道在家乡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展项,即有很强的历史带入感。在第三部分“群英汇聚 开天辟地”展厅,去年新展出的白铜雕塑《一大首聚 开天辟地》,立体呈现了一大会场的生动场景。

  纪念馆新展厅的一大亮点是尾厅创意展项《追梦》。在《红旗颂》的悠扬乐曲声中,新中国所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在大屏幕和头顶的LED屏幕上一一闪现,从原子弹到长征火箭,从高铁列车到航空母舰……甲午战争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到今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傲立东方,每一个从历史时空穿越过来的观众,都感慨万端,很多人热泪盈眶。

  在纪念馆陈列研究部副主任韩晶的陪同下,记者在观展时体会更加深刻。在第一部分“前赴后继 救亡图存”展厅,一枚精致的发晶书章引人注目。韩晶介绍说,这是甲午战争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的用品,也是建馆后所得的珍品之一。第二部分“风云际会 相约建党”展厅,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同时展出1920年8月第一版和1920年9月第二版。韩晶说,第一版书名印成了“共党产宣言”,所以很快出了第二版。此处展示的这两个版本,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展品中的9月版,大革命失败后由革命烈士张静泉的家人埋藏在假称的张静泉“衣冠冢”中,1959年其父将之无偿捐赠给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

  回首开天辟地那一页

  今日兴业路是上海闻名遐迩的历史风貌区。南接时尚休闲广场新天地,东邻碧水环翠的太平桥公园。黄陂南路以西,是5栋连成一排的石库房子,其中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这一排两层楼公寓,建成于1920年,属典型的上海早期石库门建筑,中西合璧,美观大方。高高的围墙以青砖砌成,饰红砖腰线,白粉勾缝。巴洛克式门楣的红色雕花,是西洋的元素,条石门框、黑漆门、铜环,又是中式的风格。

  站在业兴路76号门口,望着对面新天地的点点灯彩,思绪穿越到1921年的那个夏夜。

  很多人可能难以想象,现今一大会址所在的地方,在当时是偏僻的“城乡接合部”。确切地说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街区,时称“西门区”。而望志路的南面,当时还是一片农田。

  1921年7月23日的那个夜晚非常闷热。四下阒然的新街区只听到蛙鸣和虫声。而在望志路106号那间小小的客厅里,中共一大代表们正倾身相谈。虽不能高声辩论,但据陈潭秋等与会代表回忆,关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争论是非常激烈的。

  推开76号厚重的木门,迎面是六扇玻璃长窗。客厅仅约18平方米,中央放着一张长桌,围一圈圆凳,室内还有茶几、椅子、两斗桌及花瓶、茶具等简单家居物品。这是建馆初期根据房子女主人薛文淑和一大代表董必武等人的回忆恢复的历史原貌。

  试想在没有空调的盛夏,15个汉子激情满怀纵论华夏未来,该是何等热血沸腾的景象。会议开到第八天,法租界巡捕房密探程子卿突然 “来访”。警觉的代表们立即疏散,很快又转移到嘉兴南湖续会。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正是从1921年的那个夏夜开始,中国历史翻开了开天辟地的一页。

  逐渐清晰的历史面目

  如今,业兴路70号-78号都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部分。随着参观人数日增,1998年,上海启动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1999年5月落成。新馆在旧址西侧,外貌保持中共一大会址的建筑风格,新馆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

  在展览设施不断改进的同时,与中共一大相关的历史细节也不断充实和完善。

  迈入纪念馆大厅,最抢眼的是一组去年新展出的铜版浮雕像《起点》,作品主体为13位中共一大代表2位共产国际代表的头像。浮雕后排左四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削瘦的面庞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不知道,在2007年之前,这幅作品无法完成。

  参加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其人其事长期是一片空白。上世纪80年代,纪念馆通过外交途径求助于当时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卡尔图诺娃的努力下,尼克尔斯基的生平才为世人所知,但照片始终阙如。

  2007年6月29日,一个闷热的黄梅天。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阿列克赛·布亚科夫突然不速而至,他一进馆就要求面见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领导。而他手里拿着的,正是他找遍全俄罗斯终于发现的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巧的是,两个月后蒙古国历史学者达西达瓦也发现了两张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一张与布亚科夫提供的一模一样,另一张更加珍贵,是尼克尔斯基在上世纪20年代的英姿。

  上海不忘初心向前进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说,很多记者问她关于游客的故事,而她最想讲的是每年七一来排队的那些老者。他们一大清早就在大门外等候,只为在他们珍藏的本子上盖上一个并没有日期的纪念章。其实一大会址纪念章逢五才换一次,但很多人坚持每年来,是因着一份朴素的感情,一份对党的诞生地的信仰和追随。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是这座城市的无上光荣也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后的二大、四大也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是历史的必然,源自于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以及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的精神特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新闻出版兴盛,国际交流频繁,交通方便快捷,工人运动活跃,诸多因素,吸引爱国志士和热衷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聚集于此,革命的先声《新青年》也创刊于上海。陈独秀、李大钊们选择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自然而然的事。

  时至今日,上海依然保持着这座东方大都市的活力和开创精神,而1921年夏望志路106号里的初心之语更被深刻铭记。用小扁担温暖乘客心的杨怀远、自学成才的电光源专家蔡祖泉、“焊神”曾乐、人民的好交警肖玉泉、法官楷模邹碧华……上海各个时期的模范党员都是这座城市红色传统和优秀品质的传承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干部群众在党中央的指引下,勠力同心,开拓前进,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

  倏忽96年过去。1921年租界林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如今已是全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就像望志路前面的那片农田,已是焕然一片新天地。

  站在接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以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上海红色记忆,寄托着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也始终是上海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精神源泉和不竭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兴业红光石库门里开创中国新天地
新民晚报阅读上海100胜A03兴业红光石库门里开创中国新天地 2017-07-01 2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