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7年,八达岭长城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颁布的《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禁止从事刻画、涂污、损坏等危及长城安全的活动,违者应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14年过去了,举证难、执罚难、处罚轻,善政与善治之间隔着不小的距离。
根治长城上的“刻字乱象”,眼下起码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调整相关法律制度,提升破坏成本,使游客不敢随意刻字。二是加大执法与宣传力度,使游客知情于刻字行为的违法性、危害性,以典型案例让文物保护的刚性成为“看得见的公平与正义”。
山川秀美、风景撩人,激情闪过之处,有涂鸦刻字的冲动也是人之常情。再说,如果没有刻字文化,中国古代题壁诗亦会荡然无存。那么问题来了:游客激情澎湃,想要抒发情怀,该往哪儿写呢?2014年,慕田峪长城景区曾设置涂鸦专区,供游客自由涂写留名,可谓“变堵为疏”的一种尝试。景区也好,城市也罢,如果都能在禁止刻字之外留有涂鸦的“缓冲区”,疏堵结合,不仅有助于解决“乱刻字、乱涂鸦”的难题,而且也有益于文化创意的奔涌。(邓海建 刊今日光明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