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情地尝试
策展人之一、艺术家李向阳告诉记者,展览的布展工作可以说是一次挑战,一些战争期间行军途中创作的版画,尺寸只有10厘米、20厘米,而一些鸿篇巨制则有3米高,5米宽,因为主题严肃,所以布展要尽可能显得色彩浓郁一些,体现出“接近梦想”的气质。
李向阳透露说,一进展厅,迎面便是一幅描绘中共一大的油画作品,接下来的作品表现的是五卅运动、南昌起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还有一个单元是抗战题材的作品,描绘战争场面的部分以陈逸飞、魏景山合作的名作《占领总统府》收尾。第三个板块是老一辈艺术家反映新中国建设的作品,这些作品平时难得一见。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使很多老艺术家深受鼓舞,他们自觉地拿起了画笔,尝试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题材。”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该展览策展人陈琪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集中在上海,万吨水压机,万吨轮下水都在上海,当时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到工厂、农村去写生创作,都是自发的。“你脚上的泥土有多厚,就反映出你心中对于人民的感情有多深。老艺术家的尝试,至今看来都令人激动。”
中国画家吴湖帆笔下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皆清韵缜丽,而国画《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以水墨画现代题材,在观念、思想、技法、章法上都有了突破,时隔半个世纪再看用传统笔墨绘就的瞬间腾起的云团,依然觉得震撼。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吴湖帆认真看了几次纪录片,还仔细看了彩色照片,用平时点染烟嶂的妙笔,绘成了这幅作品。这幅作品在画展展出后,一些观展的解放军战士提出要求:“请把这幅画制版印成宣传品,以供群众购赏”。
精益求精地构思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还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1999年,邱瑞敏与石奇人、马宏道共同创作的《畅想浦江》,描绘的是邓小平在浦江游轮上构思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情景。邱瑞敏说,刚开始画的时候,苦于无从将上海改革开放的变化与小平同志的形象艺术地结合起来,因此构思了好几次草稿。一开始画的是室内,但觉得体现不出上海的面貌,“后来我们了解到邓小平坐过黄浦江游轮,于是想到从船上可以看到浦东改革开放之后的变化,有东方明珠、南浦大桥等具体形象可以表现,一下就有了灵感。”该作品以浦东的高楼大厦为背景,凸现了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夜色中的浦东,辉煌的灯光展现着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这一部分还有两三件围绕展览而创作的作品,陈琪透露说,有一幅尚未公开亮相的油画作品,由部队画家周补田创作,开幕那天将正式亮相。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