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一件年轻人全程无感的东西。
这两条真丝品质的丝巾,是建国六十周年时收藏家马未都送给我的观复博物馆的纪念品。当年他在《青年文学》当编辑的时候,我是他的作者。后来始终保有君子之交。
通常这种纪念品容易做成大路货,但观复出品的东西,我自己是非常喜欢的,首先是颜色、质地都经得住细看久看。其次是它蕴含的平淡闲适的意境,令人心向往之。
装丝巾的盒子里有一素笺,上面有出品的介绍,其中:“盒之真秘在于开合,开为用,合为贮,在贮与用之间,盒子仅是个使者。它们静静地独自呆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它们知秦汉,知隋唐,知五代,知两宋,知明清,它们知道一切我们所不知而又想知道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句子还是很有感觉啊。
我女儿又是全程无感。
我说不是围在脖子上,如果做成相框,就是一幅丝画,既装饰又吉祥。
还是无感,郑重推辞。
我理解年轻人不喜欢中规中矩、呆板木讷的设计。
也许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喜欢平淡无奇的质朴,像球场、字典、筷子、书、图书馆、博物馆等等,它们一万年都是那个样子。
说旧物是为了谈人生。
我想讲的是,我跟马先生是同时代的人,我们这代人的特点之一是从来没有受过审美的教育,包括现代文明的这一课也缺乏最基本的概念。说到收藏,我是一个棒槌(外行)。但是马先生不仅收藏了得,他收的那些东西,先不说真假,件件都有出奇制胜的美,有些达到惊艳的程度。关键他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从何而来,始终是个谜。搞收藏的人多了,就算是边学边悟,像他这么敏感、挑剔但又准确的人也是不多见的。
有一次跟止庵老师一起吃饭,我说你穿衣服颜色的搭配从来不出错,并且审美上乘,最初的启蒙来源何处,他说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父亲是诗人,有良好的审美修养比较顺理成章。然而我和马先生都是军人家庭出身……
还是审美也需要天资。
审美方面我当然不敢与马先生同日而语,每每都是走眼,买一些肯定会后悔的东西。倒是马先生不谈收藏而谈审美,相信会有不少人洗耳恭听。
当然,这是一个年轻人占上风的时代,肯定是博眼球的东西大行其道。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阶段性的成长,对美的感知也是会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