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处女作诞生
1981年的一天,机会来了,徐桑楚厂长要见她。徐厂长也不多寒喧,开门见山:“好啦,你也锻炼够了,可以独立拍片了。你愿意去湖南拍部电影吗?”
独立执导电影,多好的事啊,等的就是这一刻!黄蜀芹未看剧本就答应了,和谢晋接拍《啊!摇篮》时几乎一模一样。然而,感激兴奋之余,议论与担心也接踵而来。潇湘厂准备投拍的是一部工业题材的电影。圈内人都知道,工业题材难拍,何况是个第一次独挡一面的女导演,她能驾驭这么庞大的题材吗?能表现出大工业的气魄和现代人的面貌吗?千里迢迢,她只身来到潇湘厂,人生地不熟,各种关系能协调得过来吗?还有,作为上影厂的导演代表,这可关系到徐厂长的脸面啊!一个女人,冒这么大风险,值得吗?
对于那些议论和担心,黄蜀芹没有多想。她静下心来,反复阅读剧本。她对自己说:那么,就迈出这第一步,好好干吧!好坏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我只管努力拍,拼命拍!
黄蜀芹对摄制组工作人员说,“既不能拍成一部图解政策的影片,也不能拍成就事论事、枯燥干巴的工业生产片。要拍出不一般化的工业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塑造不一般化的人物,他们必须是真实的、生动的,正面人物不是“高大全”,反派也不能“脸谱化”,他们有欢笑,也有悲伤。
为了自己独立导演的第一部戏,黄蜀芹也是拼了。外景地选在广西的一个拖拉机厂。炎热的夏天,连续紧张拍摄两个多月,她三次昏倒在摄影机旁,被送到医院打点滴。可针头一拔她又回到摄影机旁,继续拍。黄蜀芹的拼劲也带动了整个摄制组,大家都很努力。
拍着拍着,黄蜀芹认为剧本原来的大团圆式结局不够味。反复斟酌,她做了改动:
王维丹推开厂长室的门,走向蔡明。蔡明坐着埋头阅卷,显得专注而踏实。王维丹递上表格,问:“调走徐艳的事你为什么不制止?”蔡明一边批条一边回答:“目前我还没这个能力去制止一切不合理的事。”王维丹关心地问:“压力大吗?”蔡明抬起头:“压力能变成动力。”说罢,镜头慢慢推成大特写,他正视着观众,略带微笑,像自语又像是在对观众说:“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在前进的吧!”这种间离效果,黄蜀芹是下意识地达到的。那天,她和剪辑师一起剪完后,迫不及待地想感受一下这段结尾戏。当时片尾音乐还没录,两人就把片头音乐套上去,试试效果。只见大银幕上,当蔡明说完这段话,音乐渐渐响起,片头衬底的12个主要人物再次出现,其中,蔡明带着自信的微笑凝视着观众,随即推出“再见”字幕。放映室的灯亮了,剪辑师兴奋地对黄蜀芹说:“怎么搞的,我的心都跳得快起来了!”
黄蜀芹也有同感。这正是她想表现的清醒、成熟、有头脑、有力量的当代人。开拍前,黄蜀芹就有这个想法,要突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性格,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活断面,为观众渲染一种鲜明的时代感。只是,这个想法开始时比较模糊,随着140个场景逐步连接起来,影片里跳动的时代脉搏也慢慢清晰。所以,直到全部拍完,黄蜀芹才和剧组商量后决定,片名就叫《当代人》。
黄蜀芹请来施光南为电影配乐。让黄蜀芹高兴的是,施光南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第一次碰面,施光南居然已经把主题音乐写好了。当施光南坐在钢琴前自弹自唱时,黄蜀芹马上意识到,这正是影片需要的。凭直觉,黄蜀芹预料电影插曲《年轻的心》会火,所以,她专门为这支歌加了一段戏:男女主人公骑着摩托追赶火车。虽然当时的传统拍摄特技效果有限,但她还是通过镜头组接,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而且具有浪漫抒情的气氛。画面很美,就像之后流行的MTV一样。
由于潇湘厂当时后期制作设施不全,这部电影的剪辑、配音、混录等等是在上影厂完成的。放样片的时候,黄蜀芹没敢去请徐厂长来观摩,但徐厂长得到消息后还是来了,看后露出少有的笑意。潇湘厂的几位领导对《当代人》也比较满意。黄蜀芹悄悄放下压在心上的石头,松了口气。这是黄蜀芹第一次当导演,她像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身体疲惫无力,内心却充满惊喜。电影完成,好坏任由世人评说。她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