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完成联合国近30万字翻译任务 这群上外的大学生很“疯狂” 2019年04月15日  郜阳

  联合国官方出版物《联合国概况》(第42版)日前出炉。4月10日,联合国全球传播部新闻和媒体司司长姜华将其赠送给出席联合国青年论坛的中国代表。鲜为人知的是,这本中文刊物的背后有着来自上海高校师生一个暑期的“疯狂”。

  这一任务“不一般”

  2017年夏天,一项特殊的任务摆在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师生面前——他们需要在3个月的期限内完成29.6万字的《联合国概况》英译中工作。为何选择他们?2015年,联合国时隔29年后再次发布中文版《联合国概况》,完成翻译任务的,正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

  基于此前合作的丰硕成果,联合国再次向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师生团队抛出了翻译《联合国概况》(第42版)的绣球。要知道,联合国的翻译任务不同于一般的翻译工作,很多内容已经形成了较为官方的表述,译者不能自由发挥,天马行空。所以这不仅仅是对译者翻译水平的考验,更要求译者严谨、耐心地开展大量的查证工作。

  那年夏天,曾出色完成第41版《联合国概况》翻译任务的2015级学生正处于求职和写毕业论文的双重压力下,比他们低一届的师弟师妹们拿过了“接力棒”。“之前我们还从未承担过如此巨大的、对翻译准确性要求如此高的项目,压力是肯定的。”回忆起接到任务时的心情,团队项目经理之一、2016级学生俞莹蕾如是说。

  具有丰富翻译经验的指导教师黄协安,同样用“疯狂”二字来形容这次任务——毕竟,上一版本的翻译是全院七八十位师生参与,前后历经9个月才得以完成的。这一次,1位老师带着5位老成员和15位新成员建立的团队,能完成这一挑战吗?

  “都像打了鸡血一样”

  在团队的工作群里,有一张非常详细的项目分工表,从前期的文本分析、估算每人工作量,到后面的初译、互校、审校、通读,成员们逐项解决一系列问题;高度紧绷的神经、极度疲倦的眼睛,都没有打消团队成员的高涨热情。“真是个疯狂的夏天,每个人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俞莹蕾这么描述当时的状态。

  而对黄协安来说,他还有更大的挑战——项目前半段,他正在加拿大访学,与团队成员隔着12小时时差。但同学们都觉得,他与大家是远程无缝交流讨论。回国后顾不上倒时差,他又一股脑投入到审校工作中去。对他来说,半夜两三点伏案工作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画面了。

  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还当起了“福尔摩斯”,对每一个细节,都会在多方“证据”里找出最权威的,文稿也被一条条查证,批注涂得密密麻麻。“在我们的团队里,没有人是绝对的权威,所有成员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并附上依据。同时,环环相扣的流程设置也督促着所有参与者严格遵守所有时间节点,交出最高质量的译文和审校稿。”俞莹蕾表示。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