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天,本报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社区系列报道,已连续发表11篇。这组聚焦上海中大型街道猴年如何补“短板”的文章,值得细读。
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11个街道,情况各有不同,“短板”的呈现,当然也不一样。但仔细品味,殊途同归——各大街道的“短板”,无非是在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和居民需求的精确表达之间,存在矛盾。
比如,小区绿化,总是越多越好。但家住底楼的居民,可能就担心绿化遮阳,进而产生矛盾。再比如,居家养老,有的老人需要“老有所养”,更多的老人需要“老有所乐”,如此,就会出现需求的差异。许多街道干部了解大部分百姓的需求,也知道大部分服务的去向。但百姓有时百样心,顾此失彼的1%,难免成为矛盾的源头。
比较可喜的是,各大街道都不惮于揭短。这说明街道功能转变之后,“摸家底”的工作大有起色,更说明街道干部的工作思路之变。补“短板”要实实在在地补,不补面子,要补里子。
但同时,记者们走访之后,发觉各街道对于如何制定“长板”计划,却普遍有点困惑。这其中,工作畏难情绪不多,主要是对如何提高“市民满意度”,存在一定的思路分歧。换句话说,如何“恰到好处”地提供服务,如何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需要好好思量。
总的看来,补“短板”是猴年各街道的一号课题,也是一号难题。补“短板”,既是对前阶段“创新基层管理”工作的一次考核,也是对基层管理长效机制的一次考验。
目前,部分街道的做法是,“歼灭战”与“消耗战”一起打。也就是说,在破解百姓反映集中的难点、顽症的同时,考虑精准施策,长远保障。比如,对“人口调控”这样的大问题,一些街道的书记、主任们,已经有所考虑。应该说,这样的眼光是很长远的。